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市教委提供中小学德育活动系列参考材料之二十九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12-05

我们需要朋友
1、活动背景: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促进剂。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由于学业的竞争,学生学习压力增大,不少人忽视了同学间的交往,缺少了解和交流,容易导致误解隔阂;另一方面,现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出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虽然渴望与同龄人交往,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难免产生交友方面的困难,甚至有些同学产生逃避思想,如有的人认为:我不需要朋友。我们应将这些同学从这样的误区中引导出来,产生交友的需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 活动目标:
  帮助学生懂得人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给自己带来快乐,友谊对自己有益。
­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同龄人能被大家接纳,并喜欢与之成为朋友。

3、 活动要领:
  这一部分心理辅导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活动室、团体辅导室上均可。把学生分成4—7人的自愿小组,以增加每个学生发表意见、交流感受的机会。
­  心理辅导不同于团队活动、知识讲座,更不同于思想品德课。首先要“淡化讲台”,不是老师我来讲你来听,而是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强调人人参与。教师在辅导活动中,首先应类似于一个顾问、指导员,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应尊重、平等、真诚、理解,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关注,将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人,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并不轻易评判,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就没有对错和好与坏之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但个别学生对我们进行的辅导活动没有参加的意愿和动机时,不能强迫,应当允许他暂不参与,同时积极引导其参与的动机,培养参与的兴趣。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不要怕学生吵和闹,要象上音乐课鼓励学生开口唱那样,鼓励学生开口发表意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听,从听别人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在有条件的班级培养学生做活动的主持人。辅导过程中,学生是辅导的主角,准备好的教案也可以为主角的特别使用、特别编改,这要靠教师的机智,灵活运用。
  强调学生间、师生间的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探索、分享、共同提高。这次辅导活动以小组活动,全班交流等形式,增加学生合作、参与、体验、感悟的机会,使学生真有所感、真有所悟、真有所得。
  “传红心”活动,旨在增加学生间的友谊感。可以作为整个辅导的热身活动,也可放在最后,创造一个高潮,作为结束

4、 理论依据: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心理距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促进学习或工作。人际关系不良,则会产生冷淡、忧虑、孤独与无助感,处于抑郁不欢的心境,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学家鲁克(k.S.Rook.1984)指出:“孤独可能造成情绪和行为问题。”
  有人在UCLA孤独量表的研究中发现,自我评价和孤独可能是互为因果的。自我评价低的人不去结交朋友,怕遭到拒绝,从而导致孤独,孤独也可能导致自我评价低。在一个重视交际能力的社会里,自认为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往往低估自己。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他喜欢和其他人接触,喜欢和其他人在一起,有一种合群的倾向。如,这种合群倾向的早期表现就是亲子间的依恋(attachment)。沙赫特(S.schachter)认为合群会降低人的恐惧。谢威(P.shaver)和克林纳特(M.klinnert)(1982)认为,当人们面临不熟悉的情况时,力求了解这个情况,更易导致合群行为。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生理、心理巨变时期,面临一种陌生的身心环境,弄清一切的需要更加强烈,因而合群的行为也比人的其它时期更加强烈。
    中学生有着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易产生集体感。尤其具有产生“团伙”的愿望,特别是初二以后,更希望自己能为同龄伙伴所接受,感受到自己为别人所需要,最苦恼的是自己在集体中失去威信和信任。
    良好的班级集体气氛是这次心理辅导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同一位教师,同样的备课,同样的活动条件,不同的班级活动效果是不同的。这次辅导内容对班级氛围有一定要求,如集体舆论不能太差,人际关系冲突不能太强,要有些民主自由的气氛。因此教师作为心理辅导者在活动前和活动中都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友谊感发展很快的时期,他们感受到友谊是人们相互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中学生不仅重视友谊,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情感色彩的认识,不仅在情感上有依恋的特点,而且把友谊作为行为的内驱力。
  一般说来,女生友谊感开始较早,同龄女生对友谊标准提出的要求要比男生高。初二以后这种差别逐渐变小。女生的感受性较高,很重视细微的 心理差别,这也使女生间友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如男生。

5、 准备工作:
  教师事先了解班级的人际关系情况及产生的原因。具体方法可采用座谈、问卷、个别、交流及通过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了解等。
­  依据学生意愿,事先把学生分成4—7人的自愿小组。辅导活动时,学生们按小组围桌而坐,各组呈“圆桌会议”状。
  为每个学生准备好《自助手册》中相应内容的材料。
  教师根据本年级或本班实际情况,编写我们需要朋友的实例或故事,在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安排学生表演;也可以找一段电影、电视录像带、VCD、音带等。
  为每组准备一张红心卡,用厚的红心纸板剪成两个心交叠的形状,再在上面打两个直径近一厘米的圆孔。
  教具:投影仪、明胶片若干或图片投影仪、白纸若干。

6、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参考:
我们需要朋友
  创设情境:实施准备中的第四条——“我们需要朋友”实例或故事。即可由教师讲诉,也可播放录像制品,或由学生表演。教师根据准备的情况及班级实际情况自行选定。
­ 学生活动:
a、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教师先小结一下实例故事,然后说:朋友你也一定有许多朋友吧,请把你的朋友名字写下来(在《自助手册》“我和我的朋友”中):
             我的好朋友是                 
             我的普通朋友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好,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朋友们是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缺少朋友的同学,不要让他们有失落感,被抛弃感,要想办法让他们感受到有同学喜欢他们,把他作为自己的朋友。巧妙发动引导、鼓励较友善的同学,“认“他们做自己的朋友,甚至教师自己也认他们“做朋友,都可以使这些学生感到心理满足。
b、 清楚朋友的特点:
    每个同学都有那么多好朋友,老师真的很高兴,说一说你的这些朋友的特点,好吗?比如说小林是我的好朋友,他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小青是我的好朋友,她活泼开朗、但有时不太喜欢学习……请把你朋友们各自的特点写下来……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在手册上)
    c、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你是否感受到在生活中,正是你的朋友给你带来了快乐、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你愿意把这分感受和其他同学交流吗?请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谈一谈,自己的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益处:(老师注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感受)
    d、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在全班内讲感受,根据学生当时的参与情况,可以每个小组选定1—2人来讲,也可以要求全班每人用两句话,轮流讲朋友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益处:
(朋友是我快乐的分享者、痛苦的分担者)
(朋友像寒冬里,身上的棉毛内衬裤,为我挡风、为我   保暖)
(朋友是骄阳下的一片绿荫,是雨天里撑开的一把伞)

我最喜欢交的朋友
    学生独自完成:我的朋友与品质
    老师:常言道,青菜、萝卜各有所好,选择朋友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呢?下面请同学们独自完成“我的朋友与品质”(见手册),把你的朋友应该具备的品质选择出来。上面列出的人的品质项目不多,你还可以把自己看重的品质补充上去。
    ­小组内交流:
a、老师说:如果愿意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换刚才的“我的朋友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可以与你的好朋友、朋友、同学分享。(这时,老师要鼓励那些主动交换、主动谈收获的同学。如:“××同学他主动谈自己的感受,看的出他待同学真诚勇敢。”
b、各小组内部统一看法:讨论我们的朋友具备的品质,并写在明胶投影片上,或写在白纸上,内容为:
    什么样的人大家喜欢与他交朋友?
  什么样的人大家不喜欢与他交朋友?
   ®全班交流:
a、集中小组看法:请各小组轮流把小组看法,拿到投影仪上放映,与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注:如果没有投影仪,也可以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写下来,为体现心理辅导课人人参与的原则,让同学们按小组的顺序,小组成员全体依次上前写。
b、小结(根据小组意见总结归纳):
  老师:从同学们写的“我的朋友的品质”,我们发现,有些品质被大家一致欢迎。大家都选择这样的人做朋友:尊重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热情开朗、忠厚老实、聪明机智、待人真诚、谦虚、做事认真……(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小结一下)
    传红心游戏
    游戏规则:
    每组一枚“红心卡”,每人手拿一支笔,第一个同学把笔拨入红心卡的一个孔,挑起卡,郑重的对右边一位同学说:“×××,你是我的朋友,我把红心交给你。”右边这位同学说:“谢谢!我会珍惜这份友情。”并用笔拨入卡的另一个孔,接住红心。注意这过程中双方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红心。依次传下去,红心传遍小组每个人。

7、 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中,《自助手册》中相应内容的材料按活动内容需要逐步发给学生,不要提前发给学生,这样可以增加辅导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有好奇感、新鲜感,提高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性。
­  编实例故事时,也可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做主人公,卡通故事做或情节。
  教师作为辅导者,在活动中首先要对学生坦白、真诚、不掩饰,在活动中以一个集体成员的身份,谈自己对朋友的真实感受,讲自己与朋友的故事。这能使学生敞开心扉、讲真心话、讲真感受。能让学生在听你讲的过程中领悟到“我们需要朋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体会学生的观点及言行,才能与学生建立理解与信任的关系。

 

作者/来源:德育室 张建国供稿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2024年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