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们的课堂还缺点什么

作者(来源):郑爱勉    发布时间:2008-12-05

我们的课堂还缺点什么

郑爱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准备的一堂课,自己很满意,也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但最后却发现学生得到的体验几乎和平常上课没什么区别。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到底缺点儿什么?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越来越着眼于人的研究,越来越注意对“学生主体论”的改革实验。传统的“教师中心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潮流的冲击,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21世纪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际”为我们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由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成为“流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增加了,课堂气氛也活泼、热闹多了;在一些公开课中,执教者着意让学生踊跃发言,评课者也往往以课堂气氛活跃为赞语。诚然,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使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有一个真正宽松的、和谐的环境。但我们却不可盲目的追求表面的热闹。就这个问题,我从“人的交往”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那么课堂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也即人与人之间的一次交往。我是这样来定位课堂教学的本质的。人与人的交往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只有教学形式的表现而无实质性的交往发生,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假教学”。所以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就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的“主体”与“客体”之分。它既不同于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又不同于现行的“学生中心论”。在课堂上主体与客体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在交往的过程中,当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时,教师就是主体;当教师渴望从学生那里获得时,学生就是主体。其实,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主体与客体的位置也应当不同,所以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气氛也不应当只有一种。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形成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通过交往,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
  当然,任何一种交往都有互惠性,而教学过程更要体现互惠性。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老师也不能从学生那里体会到什么,那么这种师生间的交往是失败的。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时光的耗费,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生命活动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既然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那么老师首先是研究学生的专家,然后再去研究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得到更和谐更健康的发展,怎样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教师应当是充满爱心与奉献精神的。
  既然交往过程中,主体不是固定的,那么学生也是主角。就必须容忍学生的“出格”(除了违纪)。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过分看重和强调设计的“精巧”,使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达到其所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密切配合老师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偶尔出现“不协调”,学生的思考不在教师的设计范围内,教师首先想到的凭他的“教育机智”来处理掉。十分看重课堂的秩序、纪律,教师只关注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那么现在要同时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堂课应由师生共同构建,可能因为相互启发而产生新的想法,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是靠情景的创设,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思维,用发现、探究、研究的眼光去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名教师要和学生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这个老师首先要具备民主、平等的意识;然后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水平,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及教学;再有对本学科特点的深刻认识,能将教育思想巧妙的渗透在知识的教授之中;具备高超的说话技巧,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所以有人说“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确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我想,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点“人”味儿吧。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2024年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