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建设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规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7-06

发扬“弘爱求实”传统  探索“发展为本”教育新模式 

 

建设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规划
 

 


2004——2007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  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1.学校五十年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创办于1955年。是在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中,市政府兴办的第一批公办完全中学。

学校成立以后,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逐渐享有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尤其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校一直被誉为“不挂重点中学牌子的重点中学”。几十年来,大批原华东局、市委各部、市政府各局及部队干部的子女来我校就读,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五十年的耕耘,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五十四中学五十年的成长发展,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为了迎接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全校师生回顾学校历史,寻求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弘爱、求实、自主、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全校师生上下一心,艰苦奋战。学校教育教学水准又有了新的提升。尤其是高中的教学水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2000——2002年高三毕业学生的高考本科率平均在50%——60%)。同时,我校以爱心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工作初成体系,学校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及“区文明单位”。学校党支部被评为2002年区教育系统优秀党支部。学校还被评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区科技特色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校外基地。”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全校师生对学校发展、重铸辉煌充满了信心。

 2.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有利条件:

1)五十年办学的积淀,学校形成了一支“团结友爱、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建设发展中的教师队伍。这是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有力保障。

2)近年来学校围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构建了教科研规划。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与提高,大家认识到: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完中当中,不能唯一追求精英教育或片面进行应试教育,而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承认个性,发展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促使人人成才。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学校实施“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筑教育教学新模式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3)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使五十四中学形成了“弘爱、求实”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团结、勤奋、自主、创新”的校风,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学校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和学生获得“金爱心”奖或“爱心标兵”称号。学生学风“勤奋、扎实”;教师教风“严谨、务实”;领导作风“公正、自律、实干”,并形成了以激励为主体的管理机制,为学校建设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4)五十四中学经历五十年的发展,硬件设施基本完善,校园整洁幽静,形成了信息技术、篮球、民乐、合唱等特色项目。为构筑学校现代化教育打下了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解放思想,努力进取,我们学校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必定能达到。

 

二.  在“弘爱、求实”指导下的“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人人成才”的办学思想

 

爱,是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有“仁者爱人”、“成人之美”、“以和为贵”的友爱思想;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精神。与时俱进,传承文化,是教育的责任。我们认为,爱最能诠释教育的真谛。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源于爱,教师施爱,学生被爱,在爱的诱导中,学生才能形成独立而有理想的人格。”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发扬“弘爱求实”的办学传统。我们认为:“弘爱”就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着力弘扬爱的教育,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教学为主,建立以爱育人的教学体系;德育主导,建设以爱育人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优化以爱育人的学校管理。这三者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同时“弘爱”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也是互动的,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更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以爱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用爱心去爱他人、家庭、社会。小爱变大爱,大爱播撒人间。

实施爱的教育其实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教育关键在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禀性和天赋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条件,“弘爱求实”、“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学校创建教育环境,教师创设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人人可以成才。但要承认:人各有异,人有差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承认差异,并针对差异,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促使每个学生获得自身基础上的成功,也就是成才。对于优秀学生,我们鼓励冒尖,对于暂时后进学生,我们承认落后,积极帮助他们提高,我们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以“弘爱求实”为指导,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展个性特长,开发潜能。为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从可持续发展到最终得到充分发展,各尽其能,各显其才而努力。这种从爱护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办学观念,是我们办学的根本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则要求全体教职工必须树立:

    正确的人才观:在教师眼里,学生不应有愚笨与天才之分,只有个差特长和差异。教师的责任在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我们既要鼓励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又要大力开展做普通的高素质劳动者也能为国家作贡献的“平凡”教育。而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最终各得其所。我们认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能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

    科学的教学观: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努力完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授课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教学活动从片面强调知识性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弘爱的德育观:“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不成人,宁无才”。关注人人成才,必须把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弘扬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爱国、爱校、爱科学”,让学生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作为一名学生,思想品德积极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也是成才。

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人人成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评估等各个方面,并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其中,弘爱是基础,改革创新是关键。

 

三.  学校的发展目标(20042007

 

经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和谐、激励的校园氛围,发扬“弘爱、求实”的传统,进一步强化“团结、勤奋、自主、创新”的教风与学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其潜能,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既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又具有个性特长、身心健康的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代新人。

把“爱心教育”与课堂教学整合,以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建立以爱育人的教育活动体系,即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整合课程建设,科技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构成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教育活动体系。大力强化质量意识与效率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科学民主的人性化管理。以爱育人,以德立校,以法治校。

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把我校建设成为师生认同、社会认可、政府认定的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准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四.  加强课程建设  改变教学方法  形成以爱育人的教学体系

 

1.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指导,建设学校课程体系:

从二期课改的精神出发,形成课程建设目标;从“关注全体学生成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课程结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形成课程教材;从激励学生的发展出发,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              从二期课改的精神出发,形成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任务与目标,我们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加强基础型课程,增强体现我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办学模式的拓展型课程;探索互相合作和交流的研究型课程,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完善学校课程的评价方法,并注重各类课程功能的整合,使其相得益彰。

(2)              从“弘爱求实”、“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学校课程结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模式,其出发点是尊重、爱护全体学生并充分挖掘其潜力,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加强基础,强化能力培养

学校的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加强基础文化课,利用二期课改教材着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在教学中着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设条件。

  发展个性,开发多样性课程

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长,对学校拓展型课程进行多样性与有层次的设置,使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潜能,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我们在高一、高二将开设“人文与科技”、“环境保护”、“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影视评论”、“英语泛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网络基础”、“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等选修课程。

  实施研究,培养多元化能力

强化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在教学上采用开放形式,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探索,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能力。

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信息获得、分析、处理和利用的途径,以及清晰地自我表达能力。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一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从高一开始,让学生明确课程开设的意义和内容、课题的类型和选择。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课题报告的撰写进行系列指导,成立各类学生课题组,让每个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亲身体验研究的过程,并用好“学习包”。二是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

(3)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编制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合作、民主、开放的过程,必须由领导、教师、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从学校实际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体现“弘爱”传统,编制校本课程。目前初步决定的课程有:《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数学探索题的编制及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集锦》、《让古诗歌曲走进音乐课堂——学校艺术氛围与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等。

(4)              从激励学生发展出发,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基础型课程的评价方法:采用市教委的《上海市学生评价手册》的标准评价学生。拓展型课程的评价采用学分制,规定学生必须取得一定的学分,并注重评价的灵活性,更注重过程评价、自评、互评与导师评价相结合。校本课程的评价,由学生自评。

总之,通过课程改革,初步构建我校“弘爱求实”、“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人成才”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既夯实基础,又培养专长,从而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

2.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是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的。而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提倡教学个性化道路,又推崇教学艺术化风格。

(1)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殷切的期待,培植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发展的教学心理环境。唤醒学生爱学会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尊重他们的差别,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而不同的发展。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教育目标,而整个目标的实施,就要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来落实。

(2)   加强教学策略的研究: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于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更新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必然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将进行“单元模块教学法” 的研究、语文教学中以美育人教学模式的研究(语文组),“尝试性教学法”的研究(高中数学组),“分层教学法实施研究”(初中数学、英语),“学生主体性学习方法的探究”,“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生物)等各项教学策略的专题研究。不断总结,力争出成果。

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同于研究性课程)。在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各教研组教师开展上“研究性学习”课的尝试。在课堂上,尝试课前教师先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找材料,由个人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质疑,学生不断反思,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教师要从知识创新的规律出发,从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出发,以及从培养不同学生成才的目的出发,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拟推出:名师示范课,优秀青年教师展示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而且要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全过程来强化教师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水准。

(4)   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加强牛津英语教学法的探索:

拟在生物学科中率先进行,以上两项均有课题研究项目。

总之,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爱”。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力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既力求创新,又力求实效。

 

五.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

强化“弘爱”为核心的德育特色

 

1.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是“发展为本”教育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但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则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它是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也是“五爱”教育之首。因此,我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心教育”传统。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工作对尚未成熟、正在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教育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的德育目标是弘扬充满民主、科学、坚韧的教育之爱,让这种爱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爱国家、爱社区、爱学校、爱他人、爱自己的良好氛围中完善主体性人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个性品德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在道德主体的自主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确立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平与发展等现代德育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自主、自强、自理等现代德育主体精神。

2.德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1)   德育队伍中教师骨干素质和学生干部素质同步提高。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爱的艺术。引导教师树立“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爱育人”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全员投入,明确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德育要落到实处,渗透到学生的心灵;转变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对教师骨干——培训、指导与考核。有计划、有专题培训,定期学习,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通过《德育纵横》刊物,提供交流机会。尤其是青年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加强校内培训,完善班主任导师制,选拔优秀青年班主任参加市、区培训班,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形式,如组织参观学习、观摩研究,拓宽视野;组织“爱心个案”和主题班会等竞赛活动,推进教师进入自我完善、自觉提升、追求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轨道,提高德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激励机制,完善年级主任、班主任争先创优的考核制度,树立校内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鼓励班主任形成学习型、效益型、实干型、创新型”的班主任工作模式。

对学生干部——培养、引导与提高。定期组织团委、学生会干部、班委会和团支委的干部进行培训,主要是思想品质、岗位职能、计划经验交流。让干部树立平等、自律、服务、互助、竞争、创新意识。学生干部经自荐竞选、民主评选组建。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一支自治、自理的学生德育管理队伍。

(2)   我们将继续全方位开掘德育资源、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载体。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推进。坚持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多渠道地施实德育工作。

  多样性:

以“爱心教育”为主线,充分发挥团、队、学生会等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块课外教育活动的时空,充分利用共建文明单位的资源,列出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考察、纪念日活动、党章学习、少年团校教育要求和内容,通过举行演讲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歌咏活动、文艺演出、观看录像、影评等形式来开展符合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形式多样的系列化活动,增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服务他人、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在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结论和方法并重,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获得感受和体验,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形成建全的人格。

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开展争当“三好生”、“三好积极分子”的表彰活动,开展争创“星级集体”、争当“明星学生”、“特色学生”、“爱心标兵”、“文明标兵”等激励表彰活动,努力为学生“冒尖”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树立学生身边的零距离榜样、典型。不断扩大榜样学生的层面,用典型鞭策学生思考。让全体学生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符合学生自身心理的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多渠道:

学校成立由党政领导牵头的德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政教处每月向校行政会议汇报德育工作情况,建立校行政研究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制度,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政治课、时政午会课等专门课程起主导作用,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尤其人文、科技、艺术、心理、情感等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抓住各个环节、贯穿于生活之中,提高的德育实效。

积极构筑家庭、社会、学校大教育环境,优化学生人格健全的氛围。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委员会恳谈沟通。坚持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课题研究,探索以理论研究指导有效工作方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努力形成特色,分析得失,寻求发展。

(3)   创新德育方法,创设适合每位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

对学生尝试“德育小班化”课题研究,通过师生结对交心、座谈会等途径,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增强师生的情感,多做能引起学生思考,引起强烈共鸣的工作,尽可能避免浅层面的东西,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给学生以心灵震撼。探索对后进学生 “帮教责任制”课题,建立“关心后进生”档案,有意识地积累后进生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帮助他们明确进步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探索主体性德育全面实践方法。多方位架起与学生沟通渠道,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更加重视感性和感情的因素、文化观点、道德情操、环境意识、艺术感受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造、自主意识。加大学生自主管理力度和广度,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如“校——年级——班级”三级值勤中班级值勤轮流制,值日班长轮流制,纪检干部示范监督制,护绿队等;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素养,自我创造、自我建构、自我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乐园,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我们坚持德育主导,以“弘爱”为核心,“以爱促德”、建设“以爱育人”的校园文化。

 

六.  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加强科技文体工作,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我校是科技特色学校,文艺体育等传统项目历年来多次在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这些特色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为学校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底蕴。

1.科技文体工作目标:

今后三年中,我校创办科技、文艺、体育等特色项目的工作目标:是以二期课改精神为指导,结合拓展型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提升科技、文体特色项目的层次和水准,扩展活动的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2.科技文体工作措施:

(1)   依托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进一步办好初中艺术特色班与校民乐队。规范特色班的招生,加强特色班的教学管理。在艺术特色班中尝试开设有关民乐的拓展型研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民乐队进一步为社区服务,并提高演奏水平。

(2)   广泛开展校科技活动,继续办好“科技节”,并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广泛设立科技课题,推动校科技活动水准的提高。

课外科技小组定时、定地点、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并与团委学生会的学生部工作结合起来,使课外科技小组活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

校课外科技活动,以信息技术为特色,尤其抓好网页制作小组。继续举办徐汇区五十四杯中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竞赛。

(3)   抓好校男子篮球队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提高球队水平。并以篮球教学为体育课教学特色,全面提高学校群众性篮球活动水平。

(4)   加强人文教育,继续办好古诗文吟诵演讲会、徐汇区“五十四杯”中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举办“科技与人文”、“现代人与人文素养”、“名家名作欣赏”等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七.  加强教科研工作,科研兴教、科研兴校

 

1.科研工作目标:

教科研活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计划、教育常规,发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形式。确立“学校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科研能兴教”、“科研必兴校”的意识。把教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准的重要举措。把教学、科研、教师培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研、训的一体化。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教科研。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取得成果。完成学校制订的教科研计划。

2.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

1)设立教科研组,采取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和参与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教科研工作。学校教科研分三个层面开展:第一层,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指导下进行学科教学研究。第二层,在校科研组统筹下,建立课题组开展专题性教科研。第三层,是对学校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全局性课题的的教育科学研究。

2)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教科研意识

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和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让教师明确教科研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积极主动从事教科研活动。

3)加强整体协作,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不仅要继续整合同一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资源,而且还要加强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切磋与合作。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大师对话,搞学术沙龙等形式,推动教科研。

(4)    结合教学实际,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

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宝贵资源,结合常规教学,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补充、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例如提倡写教学后记,要求教师从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就会慢慢形成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又如从课堂教学研究来说,可以讨论学科的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教法改革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日记法、学生作品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5)    开展专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当代教育理论和二期课改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并把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在重视经验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的提炼,让教科研既根植于教学实践沃土之中,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

(6)   注重过程研究,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确立总课题,设计课题方案,让全校教师(或课题组成员)分步实施。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子课题,用日记法等开展自己子课题研究,使学校研究、个体研究紧密结合,使课题、过程、结论成为实实在在的三步曲。学校还要实行课题研究目标、过程成果、经费、时间承包制,定期考核,建立奖励措施,形成激励机制。

3.科研方案(见附表)

总之,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是搞好教科研的动力。教科研的热情来源于“爱心”。因此,向科研要质量,科研兴校是“弘爱”的延伸和发展,教科研也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由之路。

 

八.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腔热情建队伍

 

1.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目标:

五十四中学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教师11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15%,硕士研究生占5%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48.6%,区学科带头人占1.76%,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占4.4%,队伍凝聚力较强,团结奋进,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校将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高度,高起点、高要求地进一步建设五十四中学的师资队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和创新能力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优良、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积极进取、充满爱心、充满活力、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2.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   以“教师发展为本”,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认为,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发展的舞台。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另一层涵义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培养和发展教师个性。为此,我们首先应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其次,我们要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要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稳定并发展现有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引进教师要从量的补充转变到质的提高,要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 同时对教学能力差、责任不强的要进行流动,搞活用人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合理竞争流动,基本形成骨干教师“稳得住、进得来”,不胜任或不合适教育的人员出得去的良性态势,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内修素养、外树形象,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共同遵守《爱生公约》。怀着一颗爱心,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教书育人,指导航向,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要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健全教师考核制度,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行为,维护教师的崇高形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布置作业、成绩考核、行为准则作出明确规定,实行规范管理。要求教师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作风、仪表、语言等各方面都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做到“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规范的言行引导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夯实品德基础。

(3)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对新进校工作的0—3岁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着重培养内他们“两种精神、三种意识和六种能力”即:具有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具有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合作意识、科研意识和未来意识;使他们具有师生交流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组织指导课外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坚持以老带新结对子,使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胜任,三年见效”。学校选配业务强、有敬业精神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拜师,每学期应听青年教师10节以上的课,指导开1—2次教学汇报课,出一份期中或期末考试试卷,写一篇论文,每学年指导承担一个科研课题,每学期协助指导带教班主任开好1—2次主题班后会,带领走访5—10个学生家庭,指导写后好10 位学生的品德评语。

(4)   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的标志之一。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五十四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条例》,提供青年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鼓励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使他们的知识更坚实,三年后教师队伍中有10%左右的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三年中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3名区学科带头人和4—5名区中青年骨干教师。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的步伐,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展示活动,邀请市区有关专家、领导来进行评课指导,扩大优秀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不定期组织一些科研、现代信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讲座或培训,开拓视野,使他们适应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他们不仅有敬业爱生的精神,而且在学科专业、计算机运用、外语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同样要有所突破。教师具有“三基一特”,即学科教育基本功,外语能力基本功,电脑运用基本功和教育教学有特长。还要有部分教师懂外语,熟悉电脑,业务精湛,了解现代教育动向和信息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的规划是在全面、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区党训班、青训班,并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在校内举办“五十四名师论坛”活动,为优秀骨干教师搭建舞台,营造激励氛围。每学期搞一次“名师论坛”,学校要求每一个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必须开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作一次学术研究型发言,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写一篇论文或取得一项科研成果。对科研论文、发表著作、学术研讨有一定影响的给予奖励。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与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来推动教育改革。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冒尖,使更多的青年脱颖而出。

(5)   建设师资自培基地

学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看成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除组织教师参加市、区“540240”业务进修外,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开展自培活动。目前学校已经和准备开设的校本培训科目有:

      五十四中学教师校本培训课程

     . 师德修养——爱的艺术

     . 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 教育科研方法与教科研论文

     .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机能

这些课程的培训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求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的2—3项,并由校长负责,建立校并培训管理机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把教师参与自培课程和实际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九.以科学民主管理为保障

创设“严格+宽松”的和谐的校园氛围

 

为了加强勤政、高效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体现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全面关注学生”的办学模式要求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创设“严格+宽松”、“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校领导真心实意地为教师服务,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领导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互助、互信、互爱的平等关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

1.学校层级管理体现两大主体精神

(1)              实行主体型管理:不同层面的干部都是管理者。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即强调干部的责任意识,强调管理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强调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体现主体性精神:以办学目标凝聚全校教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在政治上积极引导,生活上热情关心,工作上充分信任,业务上加快培养,感情上及时沟通,待遇上逐步提高,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福利留人”,体现“弘爱”的管理特色,最大幅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在各自岗位上为学校增添亮点,成为学校的主人,体现“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把对每一位教工的“爱”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优化“以爱育人”的学校管理。

2.深化体制改革,健全三个管理机制

(3)              健全行政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校长负责制,加强层级管理,强调岗位责任。同时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形成流动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强化岗位、强化绩效。

(4)              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让学校教职工知校情、议校事、参校政,推动学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

(5)              健全目标激励机制:师资管理重“抓规范、强自律、重激励、育新人”。让广大教师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内驱力”,从而不断进取,在各自岗位上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健全完善目前的学校已试行的各项奖惩制度。如初、高三“毕业班教学奖”、“科研教学成果奖”等等。

3.学校管理强调“四性”原则

(6)              方向的一致性:

每学年各阶段工作紧紧围绕办学总目标进行,要求教职工把自己具体工作与办学目标相联系,目标管理的一致性,目的使干部和教职工以实现学校总目标为己任。

(7)              责权的相符性:

对各层面干部,既提要求,又支持其独立开展工作,干部责权相符性要求各级干部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8)              参与的广泛性:

重视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强调广泛的群众性,从而有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达成。

(9)              手段的先进性:

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的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提高管理效率。

总之,以学校管理的勤政、高效、民主、科学,为“规划”的实施,为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供切实的保障。

十.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

 

硬件设施是学校提升教育水准、登上现代化教育平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实施硬件建设时必须有计划地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文化氛围,五十四中学的校园,素以幽静、整洁、高雅为其特点,因此,在硬件建设中,必须强化这种氛围,并不断提升其文化底蕴,同时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校园中必须有学生精神主动发展及身体活动的空间。

1.依托校校通工程,建立校园网络中心。联通中心与学校各组室的电脑,实施现代化管理;

2.重点改建学校一馆五室(图书馆、资料室、学生阅览室、物、化、生实验室)。图书馆及资料室均实施电脑管理。实验室重新设计,按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改建(已与区教育局设备科商定)。

3.新建学校电子阅览室(同时是校第三电脑房)。

4.加强学校艺术角、科技角、英语学习区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5.改造现有教室,装饰地面,改善光照。

6.申请扩大操场面积,动迁操场中民房。

7.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2024年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