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2006年——2009年发展规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12-03

 

坚持“弘爱求实、人人发展”办学理念

再创学校新发展

2006年——2009年)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    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1、“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理念的再思考

2、办学目标和策略方针

二、营造“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育人环境和机制

1、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3、德育工作的实施方式和途径

三、构建“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

   3、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4、构建校本研修平台,推进教育教学研究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落实人人全面发展

四、提供“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良好条件和保障机制

   1、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率。

2、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队伍质量。

3、增强后勤保障,建设和谐校园。

 


一、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1、“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理念的再思考

    在“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理念指导下,五十四中学广大师生以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迎接挑战,为创建区实验性示范性学习进行了积极富有成效的工作。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内涵思考不断深化,形成了一些更完善的认识。

    “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核心是“以爱育人”。爱的基础是责任,对教师而言即是在爱岗敬业中弘扬师爱,体现责任;对学生而言即是在承担责任中实现成长,培养责任感。

教师要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尊重、崇敬和珍惜自己的职业、专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得失观,调整好心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不计得失,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确认识教育和教师的价值。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精心育人,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构建以爱育人教育体系的核心。责任是指一个人分内的事,或者说是非履行不可的义务。责任感是指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履行人生义务的一种态度或意愿,它是各种社会角色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从小培养学生承担责任,开展责任教育,有助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和实现自身的潜能,有助于学生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积极的社会观、进取的生活观和宽容的人际观。

    “弘爱求实”倡导求实、重实、践实精神,即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探究规律,实践可行,富有成效。学校的教育管理,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融合中的观念内化。所以探索以爱育人的教育体系,凸现以爱育人的人文氛围,就要在感受学校发展和形势要求中,增强师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就要从教育教学的每个活动、每个环节做起,在学习工作岗位上体现师生奋发拼搏的主人公精神,就要把学校的发展和明天与师生爱校、荣校、兴校的情感结合起来。

    概括起来说,我们对“弘爱求实,人人发展”更深入的思考是:以爱育人,弘扬师爱,体现教师责任,培养学生责任;探究教与学的规律,研究教法、学法;务实进取,营造学校师生乐教乐学的氛围。

    2、办学目标和策略方针

    五十四中学在争创的《规划》中确定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成为区内一流、市内知名的有良好教育教学水准的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将面临困难和挑战,同样也会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在实现师生认同、社会认可、政府认定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今后学校的办学愿景目标是:继承和发扬学校“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传统,坚持“以爱育人”的办学特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学校文化高雅、教育教学优质、学校管理科学、有示范功能的区域品牌学校。三年学校办学近期目标是:增强学校区域竞争力,巩固高中,加强初中,提升学校办学综合水平。

 

    我们清楚地看到,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将还有许多工作要落实、推进,如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还比较狭小,制约了学校更大的发展;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的提升、以爱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理念还需结合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等等。为此,在坚持和提升“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我们的策略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并行,突出开拓创新;扩大外延和发展内涵并举,重视内涵发展;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开拓创新、内涵发展,文化建设”实现办学目标。

    开拓创新就是要不断增强学校的改革动力,形成改革的机制,克服学校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拓宽思路,提高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校内管理机制,使学校有不断自我发展的动力。加强夯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创生动活泼、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教学新局面。

    发展内涵就是要把“弘爱求实,人人发展”办学理念内化为教职工工作的自觉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国际交流,以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为区域内人民提供满意的基础教育。

    文化建设就是要继承和发展学校50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倡导弘爱、求真、务实、进取的学校精神,发扬“勤奋扎实”的学风、“严谨踏实”的教风,建设学校高雅文明的环境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构成五十四中学的学校文化。

 

二、营造“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育人环境和机制

    1、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弘扬学校“以爱育人”的优良传统,育人重育德。深入学习、深刻体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改革学校德育实施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政治思想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发掘学科育人的内涵,大力推进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的主体性德育,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健康身心的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2、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基础德育体系: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三义”、“三德”、“三观”教育,努力让学生的爱国之心与祖国的脉搏共跳动;让学生的爱国之情与人民的感情相交融;让学生的爱国之行与弘爱求实的实践践行相结合。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与生命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续深入开展“唐诗宋词吟诵”活动,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

      校本德育体系:以爱育人的德育教育旨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人格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在不同年级以不同教育目标和要求相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爱的递进过程。加强学生主体性德育活动,注重学生主体组织、参与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各年级教育目标、活动项目、内容要求是:

年级

分年级主题

活动系列

 

预初年级

 

孝敬长辈、弘扬美德

“古人谈孝敬”故事征集

“构筑爱的桥梁”小调查

“家庭一日常规”制定

“我的家庭我来夸”朗诵比赛

 

初一年级

 

友爱同行、爱满校园

“我的校园我的家”校园解说大赛

“我为五十四骄傲”征文

“我是小小主人”

——我为学校做一件好事

“手拉手,共奋进“友爱故事比赛

 

初二年级

 

学会感恩、珍惜拥有

 

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恩信

举行一次感恩演讲、搞一次感恩行动

进行一次“感恩”中华童谣传唱比赛或“感恩”诗歌/歌曲比赛

 

初三年级

 

爱心服务、情暖社会

 

“校园外的天空”社会小调查

“爱的写真集”社会实践寻访

“初中回眸”回忆录征集

 

高一年级

 

爱党修身、树立理想

十八岁成人活动系列之一:“飞扬的青春,钢铁的意志”学生军训演讲比赛

“走进五十四”专题讲座、参观校史陈列室、校友访谈

专题团组织生活:“我爱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谈创意大赛

青年党校系列活动—— “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与身边困难学生结对活动

 

 

高二年级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

 

十八岁成人活动系列之一:市郊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生命礼赞”演讲比赛

专题团组织生活:“点燃生命之光”社会公益宣传(禁毒、防止艾滋病知识的宣传;献血、献骨髓知识的宣传)

“美,在于发现”DV大赛

与心理专家座谈活动

 

高三年级

 

爱我祖国、立志成才

“走访一位身边的杰出人物”访谈活动

“祖国,我长大了”十八岁成人仪式

主题团组织生活“前途与理想”交流座谈

“爱心大派送”优秀学习资料推荐、赠送活动

   

 

 

 

 

 

 

 

 

 

 

 

 

 

 

 

 

 

 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注重德育队伍建设。从大德育观出发,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学校政治思想课和学科德育的内涵;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内活动;学生参与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将研究这三方面育人功能和互相作用,进一步实现德育课程育人的功能。各年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德育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赋予这些活动新内涵,开创活动新形式,发挥活动自主性,使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家庭、贴近社会。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重视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完善班主任考评机制,激励青年教师愿意、乐于做班主任。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传帮带,发挥富有经验的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开展经验交流、工作示范等活动,为培养优秀的班主任搭建平台。

    3、德育工作实施方式和途径

    构筑“全员、全程、全面”的德育方式,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功能。学校的全体教职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始终将德育放在核心地位,让每位教职工认识到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每位教职工都应自觉地参加到“育人”的工作中来,用自己的每一个实际行动,成为全员育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职工要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对教育事业、学校发展、学生成长负责的模范行为教书育人。

    学校德育工作要看结果,更要重过程。安排德育活动要有主题,同时要让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参与。要不断经常地研究德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善于发挥,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切实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学校德育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要树立大德育观,努力建设学校德育的良好氛围和有效的育人功能,因而德育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个方面,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人员。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同时要建立起与社会、家庭相联系的育人网络,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学生家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加强与天平街道和康平居委会联系,完善学生社区服务制度,发掘学校周边德育活动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发挥家长、校友资源,担任学生思想工作辅导,加强家校联系沟通,适当适时进行家校专题研讨,切实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 

 

三、构建“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要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领域,让学生的潜质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并从中体验自身发展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今后三年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重点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突出课程的整合和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总体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以适合人人发展及个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之需要;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以优化基础型课程、发展拓展型课程、探索研究型课程为策略目标,以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特点和改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促使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及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

    根据二期课改要求,在《争创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对三类课程制订不同的实施策略,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具体如下:

u       基础型课程:夯实基础,优化教学,重视方法

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是要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三种学力共同的扎根之基。我们要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实施策略。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授知识、传授方法、启发思维和引导研究相结合。研究并推进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规律、具有自主学习特点的学科教学建设。学校每学期要提出一至二个教学研究主题,进行探讨、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坚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风,狠抓学习的各种基本常规规范,如作业认真规范、预复习习惯养成和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五十四中学教学常规20条”作为基础型课程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文本,指导和规范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和管理。

 

u       拓展型课程:提出原则,注重结合,突出三性

拓展型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选择的需要。我们要在实施中贯穿“三原则”——基础原则、多样原则、综合原则。注重“三结合”——与时代特点、社会生活、学校实际相结合。提出“三要求”——有教学目标要求、过程设计要求和检测评估要求。有两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至少能够开设一门拓展课,积极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通过教师自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专家引导等方式,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突出“三性”——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传统优势科目,学校的拓展课要突出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u       研究型课程:弹性操作,多元结合,讲究实效

研究型课程尝试由部分学生参与到向全体学生开设;由分散开设到集中开设。学校每学期在开学之初、期中考试后和期末结束前安排集中进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用于提出要求、确定课题、教师集中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和结题检查,其余时间为学生分散研究。加强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学校要制定“学生研究型课程手册”,对确定课题、研究过程、存在问题、教师指导、结题形式、评价结果都有记载。实践中要做到“六个结合“,即研究课题——教师提供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研究组合——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研究范围——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生活应用、自然环境相结合;研究方式——教师、家长和专家方法指导和学生自主研究、实践相结合;研究过程——课内集中指导和课外分散研究相结合;研究手段——调查、实验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研究型课程不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明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3、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转变教学重点,探索学科教学特点

 (1)以探索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规律、具有自主学习特点的学科教学建设为重点,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逐步实现由教师“教”为重点向学生“学”为重点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研究策略,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研究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学科要形成教学的特点:

u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要突出感悟和体验,强调语文的文化性功能。通过必读课文的教学和选读课文学生的自读,重点让学生理解、把握单元要求和主旨,体验和评价作者情感、价值取向,感受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并在情感心灵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u       数学学科继续在初中教学中探究分层因材施教、高中教学中开展尝试教学策略。

u       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实践交际能力,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小品演出、演讲、沙龙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交际能力。

u       理化学科重视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验探索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u       政史地生是学校重要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从学校的教学管理上保证这些课程的开设、开足、开好,从资源配置上确保这些课程的建设需要。这些学科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适当调节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开设以学生经验或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实验,撰写小论文、调查实验报告等。

u       音体美学科体现协作、体验和创作,增强学生参与学科教学的自主性,组织实施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竞争拼搏的意志精神,和谐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2)有机结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学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础型课程中,我们提倡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改变教学方式,将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有关结论;提倡自主探究学习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方式变化,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逐步地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动力。

3)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多网合一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改变课程显现的方式和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给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要学会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从网上获取有关信息,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适切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手段,拓展师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创造条件使教师备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实现部分网络化。建立学科信息资料库、试题库和师生交互平台。特别探索信息技术与劳技、艺术、物理等学科的整合,变革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使之综合、直观、多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师生、生生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4、构建校本研修平台,推进教育教学研究。

1)实施校本研修,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以学习、研究和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学习型组织和制度的形成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研组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研究氛围和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把教研组建设成教师专业成长之家,使我校教师队伍成为一支有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素养全面的教师队伍。注重三个结合:理论学习、观念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相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教师群体研究、探讨和个体总结反思相结合。

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许多问题,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备课组成员间的探讨,教研组层面的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形成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既是群体劳动又是个体劳动,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教研等教学活动中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群体力量,如老教师带教、集体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评比、教研组专题研究等。同时强调教师个体要善于总结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失,撰写教育教学一得,并互相交流。开展群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

2)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研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今后三年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更深层次地将这一理论思想与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相联系,并继续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索,使“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思想与实践与时俱进。

我们将深入开展以“以爱育人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为主课题,由学教处和教导处带领各年级组、班主任和各教研组、任课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确定子课题,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研和科研。通过校本研修的“科研——教学——学习”的工作链,各组室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使每位教师在“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理念引领下,结合自己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和探讨,从而推动全校的教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

5、完善学生学习评价,落实人人全面发展。

       “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注重构筑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激励的评价赋予学生自尊自信、增添学生获得成功的动力,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科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激励,更注重激励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限制性,在事实的基础上,有客观依据、符合教育法则,发挥激励的正面引导效应,使被赞赏者开心振奋、旁听者进取容纳。

       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获得成功的愉悦。基础型课程采取百分制,拓展型、研究型课程采取学分制;个人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

 

四、提供“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良好条件和保障机制

1、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树立依法办学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依法办学的思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功能和地位,确定学校与社会环境和服务主体的关系,依法自主办学,与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建构学校和社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发挥其参与学校管理作用。学校内部管理要注重满足教工职业成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在组织结构、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工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合作环境,以奋进的事业、良好的待遇和融洽的情感凝聚人心,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学校管理服从学生培养目标的需求,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的满足,创设一种友爱、上进、和谐的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群体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自主、自立、自尊和自强精神。

       建立校内反馈机制,保证学校管理的有效和科学。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必须有相应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保证,及时调整、修正、补充、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决策与运行,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和有效。运用学校党支部、行政班子的集体力量,以及校务会、教代会、党派组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家委会的力量,在学校决策过程中发挥反馈作用。同时学校建立更加广泛的决策咨询机制,对于学校重大决策的咨询反馈功能向两头延伸,即将校外有关专家和校内师生智慧纳入学校的决策系统。在实施教育教学重大举措的过程中,建立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自我评价促进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师生互评也是动态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互评不断调整教学和学习方法,使学校决策达到最佳效果。对实施决策的结果,要从社会效益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及时作出分析和全面反馈,以保证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和下一轮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让更多业务水平高、政治素养好、沟通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管理层面。继续实施行政领导班子兼任一个年级的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注意年级组长的挑选和培养,不断提高年级组综合教育管理的职能。

       加强教研组建设,在实行年级组综合管理的条件下,要特别保证教研组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管理职责,始终不渝地发挥教研组在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和备课、听课、命题以及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作用。

2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队伍质量。

重视师德建设,加强教师教育责任,提倡爱生敬业。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和核心,学校要加强教师敬业爱生的责任教育,倡导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和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树立身边的榜样,用事实说话,坚持正面引导,强调自我教育,形成一种讲责任、比贡献,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氛围。建立学校师德考评机制,在评优、晋级、选干、进修等方面加重师德的权重,采取师德一票否决制。

建立激励机制,提倡适度竞争。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教师考评奖励制度,从物质、精神、培养和使用等方面激励教师。为师德良好、业务优良、教有特色、管理到位、关系和谐、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员工提供各种各类奖励,形成促使教职员工良性竞争;对不称职、不负责任的教职员工加强教育,或采用换岗停岗的方法进行整改培训,提高其业务和责任心。

加强校本培训和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期课改和教育的发展必然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为此学校提出每个教研组每学年要确定一至二项教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并付诸实践;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工作一年至三年的教师要每年、满三年的教师每二年至少开设一次校级以上的教学公开课;具有高级和一级职称的教师每三年至少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并努力能够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具有高级职称、区局学科带头人要积极地带教学校中的青年教师,每三年至少一名。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外交流,让教师走出校门,博采众长,走上市、区及全国教育教学的舞台,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同时引进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带教,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以此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3、增强后勤保障,建设和谐校园。

加强学校教辅、总务两处教育管理,保管好、使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工作。

教辅、总务两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后勤服务保障队伍,要大力加强对两处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工作责任感,统一认识坚定地教育教学一线和师生服务。加强法纪教育,增强两处教职工规范服务、依法服务的保证。加强有关专业学习,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法令和法规,结合学校实际,遵循“由粗到细”原则建立和完善学校后勤保障制度,确保学校严格执行“一费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一支笔” 审批。明确有关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部门管理职责分明,有章可循。如建立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内部做到钱帐分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建立收支审批和稽核制度,明确审判和稽核的权限、程序和责任;建立计量验收和财产清查制度,明确财产管理人员的责任。

坚持民主原则、重视民主管理、发扬民主作风,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对学校的后勤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民主监督。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学校工作更趋于规范。

   

 

       时代需要教育不断发展,创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是凝聚教师人心、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体现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富有成效的举措,学校将在争创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发扬特色,务实进取,团结全体教职工用自己的努力、汗水和智慧,为学校更大的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