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媒体教育的信息时代,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媒体即便是天使也有可能变成魔鬼。”在12月13日闭幕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这段表述代表了很多专家的意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不久前开展了一项关于未成年人与媒体关系的研究,经分析,媒体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一是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近年来,少年儿童的课余时间超过1/3是在与媒体接触中度过的,超过做功课时间。二是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能力减弱。三是依赖图像信息,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四是一些媒体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传播的信息中夹杂着暴力、色情内容,青少年缺乏批判眼光,危害身心健康。五是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冲动而缺乏理智。六是媒体使用不正确,强光电、噪声、电磁污染对未成年人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采取了很多办法,包括传播立法、传媒自律等,希望构筑一道‘防火墙’,把不良和有害信息堵在外面,将‘筛选’和‘过滤’过的有益信息摆在孩子面前,但对青少年来说,接受传播不仅意味着获得知识、消遣娱乐,同时也意味着拥有一种权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9年在挪威形成了《奥斯陆挑战》,将儿童对媒体的使用权归结为接触媒体的权利、获得媒体教育和识字的权利、参与媒体的权利、免受媒体侵害的权利、媒体在保护和推进儿童权利方面的作用五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接触媒体,除了“保护”外,更主要的是“教育”,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媒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认为,有必要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教育。目前,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在中小学还是一片空白。从内容看,媒体素养教育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要让青少年了解基础的媒体知识;二是引导青少年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辨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三是使青少年掌握运用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是要让青少年了解媒体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学会选择媒体,利用媒体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