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壤攻防战
8月上旬,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丰升阿的军队呼哧带喘的总算到了平壤了。四位将领联名建议“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稳扎稳打,以求进退自如”,李鸿章赶紧向总理衙门汇报,指出,前方敌情未明,我方行军急速尚需休整,而且后勤辎重还没到位等等。
看到皇帝挺憋气,一群大臣发现机会到了,此时不显现等皇上大权在握了再显现,黄花菜都凉了,位子都该没了。于是,一群大臣对李鸿章群而攻之。什么越老越糊涂越顽固,倚老卖老,仗还没咋打就这个样子,看来老李晚节保不住了,“臣不能不为该大臣惜也”。这个老李 “贻误大局”:一海军花了国家那么银子,现在还不能一战;二冲突以来,处处听洋人靠洋人,结果谁也没靠住,狗屁用没有不说,耽误了宝贵的备战时间;三牙山大捷,我们胜利了却没有下文了,还能有点胜利者的姿态吗,另外高升号为什么被击沉,机密泄露了,谁干的,谁泄的密,你是头儿,难道没你李鸿章的责任?四平壤屯兵不动,你这是抗旨,眼睛里没有皇上,敬爱的皇上,您说对吗?五是一味主和,心无战志,损国威而懈士心。有人干脆直接说,李鸿章日服洋药,“每日须洋人为上电气一百二十分,时用铜绿浸灌血管,若不如此,则终日颓然若醉”,这德行,干脆换了得了。面对大臣们的呼吁,军机处怎么结论的呢?是,老李快七十了,老了,但是“环顾盈庭,实亦无人可带此任者”。的确如此,当年,通过镇压太平天国实战成长起来的诸多将领老的老,死的死了——平定太平天国的首功曾国藩死了,平定新疆的左宗棠也死了,新人呢?有。一大堆八股的进士和诸多权贵的子弟,他们是真不行啊!但后方的指挥也就得病怏怏的李鸿章了,前方呢?能不能像中法之战那样出来了类似冯子材那种实际指挥的人物?没有出现,倒是出现了叶志超这类的人物,在率清军绕道逃到平壤的过程中,老叶是给同行写信给上级发电报同时借助老百姓的小道虚构传播,这仗杀敌一千,那仗杀敌两千,愣是从狗熊变成了英雄,那支败退之中的惊弓之鸟,登时成为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二爷的队伍。光绪帝赞叹不已,奖励两万银子不说,再赏,什么白玉翎管,小刀,火镰、大荷包。这个胖墩墩的叶志超一看非常得意:只要你把上头哄得开心哄得高兴,什么真的假的虚的实的,一切都可以轻松搞定。于是,叶志超被清政府委以重任,防守平壤。
你上头可以哄啊,下头可哄不住。哎,你们真打得倭寇那么厉害?嗤,吹呗,反正上头就喜欢这个。我实话告诉你,你可别传出去啊,我们败了逃的很惨的!纸包不住火,布裹不住水,窗户纸早就戳破了,只不过上头还沉醉在自己的权力梦幻中。
当然,叶志超也知道牛皮吹大了总会有爆裂的那一天,所以在了解内情的同行和下属的怀疑的目光和偶尔的白眼中也在积极备战。还照了张相呢!
日本于同日宣战,宣战前就已经成立了战时大本营,统一筹划和指挥陆海军作战事宜。而且在战前就已经制订好了“作战大方针”:主力在山海关附近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拟定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首先派陆军第五师团进占朝鲜,钳制和击败在朝清军;海军则以联合舰队击破中国北洋舰队,迅速夺取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下一步则视海军的胜败情况而定:第一如海军主力决战获胜,则将陆军主力输送至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第二,如果海上决战胜负不分,中日双方均未掌握制海权,就用陆军主力侵占整个朝鲜;第三、如果海上决战失败,清军控制制海权,本国又受威胁,则尽力援助在朝陆军,而把陆军主力留守本土,以防清军反攻。但宣战后,始终没有机会与北洋舰队决战,于是
日本战时大本营
日本参谋总部
东京炮兵工厂
日本横须贺船厂
8月底,国内援兵尚未到达朝鲜时,在朝日军按照计划自行启动了四路合击平壤的部署。大岛义昌3600人汉城出发,正面进攻平壤,吸引清军精锐部队聚集于平壤东南方,掩护其他部队强攻;野津道贯5400人汉城出发,到黄州后折而西行,从十二浦渡大同江绕道平壤城西南进攻;立见尚文率2400人的朔宁支队,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北面;佐藤正率元山登陆的4700名援军(元山支队),西进平壤,一部分与朔宁支队一起攻城,一部分占领平壤清军后路顺安。
山县有朋
野津道贯
立见尚文
马玉昆
左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