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
三年规划
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管理的主要平台。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它反映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意志,同时又传承和发展着人类的科技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我校始终把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精心设计开发课程,认真落实实施建设课程,不断反思完善学校课程,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只有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价值。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三年规划是以课程理念的提升为核心,以课程规划的有效性为依托,以课程结构的重建为形式,以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的校本化为推进过程,以课程评价的反思改进为动力,进一步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广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背景: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创办于1955年,是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中,市政府兴办的第一批公办完全中学之一。目前是徐汇区公办的区实验性示范性完中。
2、班级数和学生人数:目前学校共有34个教学班(高中18个班,初中16个班),学生人数1394人。
3、硬件设备:学校占地面积
学校校园环境虽小但雅,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布局精巧的花园曲径和造型独特的圆台广场,是学生、教职工开展体育活动和课余休憩交流的好地方。漫步五十四中校园,令人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浓浓绿色人文氛围。
4、师资队伍现状与水平:全校教职工126名,教师109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1%;50岁以上中老年教师占13%;中青年教师总数达到46%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有32人,占 30%;中级职称教职工59人,占54%。学校各级各类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有9人,其中有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1人,局学科带头人3人,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区“耕耘奖”获得者4人,区“育人奖”获得者1人,区“骏马奖”获得者1人。
(二)学校课程与办学思想目标
学校课程集中体现学校“弘爱求实”的办学传统与“人人发展”的教育观念整合而形成的办学思想——“弘爱求实,人人发展”。学校课程建设中弘扬学校办学思想核心——“以爱育人”。课程中突出强调“爱的基础——责任”,教师在爱岗敬业中弘扬师爱,体现责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承担责任实现成长,学会责任;广大师生教与学务实进取,探究规律,研究得法;营造师生善教乐学氛围,提供人人发展“舞台”。
依据学校办学思想,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建设以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为指针,努力落实推进学校课程,构建学校特色。学校办学目标为“继承和发扬学校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文化高雅、教育优质、管理科学、特色鲜明、示范办学的区域品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为“为人求学基础扎实,品行高雅,多元发展;特长显著”;教师发展目标为“教书育人师德高尚,师能出色,奉献进取,团结合作”。
我们清楚地看到,实现以上各项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落实、推进、完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狭小,制约了学校课程的更大发展;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还有待随着教育发展、社会要求进一步树立课程理念、提升教育能力;学校特色教育还要进一步通过校本课程为载体的丰富充实提升普及等等。为此,坚持和提升“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就要通过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学校的改革动力,形成改革的机制,克服学校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发展内涵把“弘爱求实,人人发展”办学理念内化为教职工工作的自觉行为,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为区域内人民提供满意的基础教育;通过课程彰显学校文化底蕴,倡导弘爱、求真、务实、进取的学校精神,发扬“勤奋扎实”的学风、“严谨踏实”的教风,建设学校高雅文明的环境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学校课程理念及课程逻辑
在“弘爱求实,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领域,发掘潜质、发展个性、发挥特长,体验自身发展和获得成功的乐趣。学校以育人为本,体现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体现教师为主体。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发展而奠基,学校工作就是要为教师发展而铺路,学校改革就是要为办学发展而指向。
(一)学校课程理念
学校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奠基学生发展,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终身发展;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促进团队合作与研讨,发挥专业引领,体现学术魅力;以办学改革为宗旨,课程为学校变革之载体,不断地通过提升课程理念来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建设学校特色。概括起来即是:学校课程“奠基学生基础,推进教师专业,指向办学改革”。
课程理念具体可分解为三点:
第一,课程始终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品德、人格的养成与提升。以“爱与责任”为原则,以热爱生命为核心,帮助学生在确立健康自我的基础上,处理好与他人、社会、自然、国家的关系,增进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理解。以道德自律为目标,在生命意识、法制意识、正义意识、自由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求真意识等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养成教育。以创建民主、和谐、共生、共荣的学校氛围,提高师生的道德体验、生命质量。
第二,课程充分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供符合课程目标指向的优质课程与课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材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拓展学习渠道使学生的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丰富的学习经验,为后续发展奠基,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课程坚持以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改进。以研究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接受式学习与自主研究、实践体验、合作互动等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推进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增效减负,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以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学习评价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学校课程逻辑
课程逻辑图(略)
三、学校课程目标及依据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扎实学力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健全人格塑造为核心,使我校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为今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学校课程目标
为使学生适应未来,应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学习自主、生命自爱、健体自觉、交往自如。
为使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应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追求真善美。
1、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对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健康等的认识手段,全面掌握初、高中阶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个别学科。
2、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获得社会行为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3、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理解、尊重、学习他人,学会相互依存与融合,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努力践行。
4、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判断能力和约束能力。
(二)学校课程依据
第一,根据上海市教委制订并颁发的“学年度课程计划”及说明,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每一门课程。国家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我校必须忠实执行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科目、内容,不能违背国家课程要求。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是立足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第二,国家课程计划面向全国初、高中学校,具有底线性。作为我校属于沿海发达地区、区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应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校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实施。
第三,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要建设富有校本特色、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教师发展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建设是保证学校特色形成持续、普及、良性发展的机制保障,通过开发建设学校课程,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促进学校多元发展。
四、 学校课程结构及实施原则
(一)学校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结构为三大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中每一类又有相应的课程科目。
基础型课程是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共同的扎根之基。
拓展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体现教师业务特长兴趣、形成学校品牌特色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二)学校课程实施原则及策略
基础型课程实施是忠实取向之原则。课程实施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效的标准是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教师是课程执行者。
拓展型课程实施是相适取向之原则。课程实施是设计者与实践者相互适应的过程,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要对既定方案进行适当改变,以此适应实际需求。
研究型课程是创生取向之原则。课程实施就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课程计划是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
以上三类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实施中的策略为:“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特色化、研究型课程社团化”,这三类课程在学校的整个课程建设框架中采用统整进行。所谓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是指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前提下,按照课程标准针对我校生源和师资进行校本化教学设计,包括进度、难度、作业、测试以及课时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拓展型课程特色化是指根据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建设一批体现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逐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使学校特色能够依托课程系列化、有序化,增加其延展性。比如我校的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篮球欣赏等。研究型课程社团化是指以学生喜闻乐见、自主组合的社团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组团、自行聘请导师、自主提出课题(话题等)开展研究体验与实践。
五、学校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基础型课程为学校学生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为必修与选修结合课程。研究型课程为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结合课程。
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及课时安排,附图所示:
(一)必修课程及部分选修课程
初中课程
年级周课时 课程科目 |
六年级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
基 础 型 课 程 拓 展 型 课 程 (部 分) |
语文 |
4+1(语阅课) |
4+1(语阅课) |
4+1(语阅课) |
4+2(语文拓展课) |
数学 |
4+2(分层拓展走班) |
4+2(分层拓展走班) |
4+2(分层拓展走班) |
4+2(分层走班) | |
英语 |
4+2(分层拓展走班) |
4+2(分层拓展走班) |
4+2(分层拓展走班) |
4+2(分层走班) | |
思想品德 |
1 |
1 |
2 |
2 | |
科学 |
2 |
3 |
|
| |
物理 |
|
|
2+1(分层拓展走班) |
2+2(分层拓展走班) | |
化学 |
|
|
|
2+2(分层拓展走班) | |
生命科学 |
|
|
2 |
1 | |
地理 |
2 |
2 |
|
| |
历史 |
|
2 |
2 |
| |
社会 |
|
|
|
1 | |
音乐 |
1 |
1 |
|
| |
美术 |
1 |
1 |
|
| |
艺术 |
|
|
2 |
| |
体育健身 |
3 |
3 |
3 |
3 | |
劳动技术 |
2 |
1 |
2 |
| |
信息科技 |
2 |
|
|
| |
活动类 (含体锻) |
3 |
3 |
3 |
1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约40分钟 | ||||
午会 |
德育分层课程,时事形势教育课程,卫生保健课程 每天约20分钟 | ||||
周课时总量 |
34 |
34 |
34 |
34 |
高中课程
年级周课时 课程科目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
基 础 型 课 程 拓 展 型 课 程 (部分) |
语文 |
3+1(语文拓展课) |
3+1(语文拓展课) |
4+2(语文拓展课) |
数学 |
3+2(数学拓展课) |
3+2(数学拓展课) |
4+2(数学拓展课) | |
英语 |
3+2(英语拓展课) |
3+2(英语拓展课) |
4+2(英语拓展课) | |
物理 |
2+2(物理拓展课) |
2+2(物理拓展课) |
选科:4+2 | |
化学 |
2+1(化学拓展课) |
2+1(化学拓展课) |
选科:4+2 | |
生命科学 |
|
2 |
| |
科学 |
|
|
2(综合) | |
思想政治 |
2 |
2 |
选科:4+2 | |
地理 |
2 |
1 |
| |
历史 |
2 |
2 |
选科:4+2 | |
社会 |
|
|
2(政治) | |
艺术 |
1 |
1 |
| |
体育健身 |
3 |
3 |
3 | |
劳动技术 |
1 |
2 |
2 | |
信息科技 |
2 |
|
| |
活动类 (含体锻) |
1 |
1 |
1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约40分钟 | |||
午会 |
德育分层课程,时事形势教育课程,卫生保健课程 每天约20分钟 | |||
周课时总量 |
35 |
35 |
35 |
(二)自主选择选修课程
初中自主选择拓展型课程
年级教师地点 课程科目 |
六年级 |
七年级 |
八年级 | |
自主选择拓展型 课程 |
硬笔书法 |
张明道 214教室 |
|
|
数学真好玩 |
陈建宝 215教室 |
|
| |
科普英语 |
徐竞 216教室 |
|
| |
中华民俗 |
钟慧 217教室 |
|
| |
环境与发展 |
陈筱薇 307教室 |
|
| |
口语交际 |
|
顾陈惠 208教室 |
| |
数独 |
|
苗伟 209教室 |
| |
走近欧洲 |
|
顾菊礼 210教室 |
| |
走进汉字 |
|
|
詹细红 308教室 | |
数学应用 |
|
|
关怡 309教室 | |
英语写作 |
|
|
陈燕 310教室 | |
自然摄影 |
|
|
王炜 431教室 | |
民乐 |
王璟璟 体操房 | |||
合唱 |
钱世晔 音乐教室2 | |||
长线课程 |
每周一、三下午第8节 | |||
学期课时总量 |
10 -15 |
10-15 |
10-15 |
高中自主选择拓展型课程
|
课程名称 |
教师 |
教室 |
自主选择 拓展型课程 |
中学生法语 |
杨阳 |
414教室 |
中学生德语 |
叶丛啸 |
415教室 | |
古诗鉴赏 |
黄亚胜 |
412教室 | |
中学生辩论 |
石忠义 |
410教室 | |
职业规划 |
袁学佳 |
411教室 | |
JA经济学 |
赵炯 |
机房424 | |
篮球运动赏析 |
张欢 |
408教室 | |
趣味VB编程 |
王凤阁 |
机房419 | |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
Charles Pelanz |
109教室 | |
学期课时总量 |
20 |
20 |
(三)校本特色课程——各年级学生必修德育分层课程 “弘爱”
主题 |
培养目标 |
六年级 孝敬长辈、弘扬美德 |
以基础道德情感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基础美德,从孝敬父母为起点,培养崇高的爱心,学会关爱他人。 |
七年级 友爱同行、爱满校园 |
以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在集体中会关爱、关心他人和集体,对自己言行负责任。 |
八年级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 |
以增强家庭社会责任感、唤起生命意识为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关爱生命、健全人格的思想品行。 |
九年级 学会感恩、珍惜拥有 |
以注重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正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发奋学习,认真做事,学会感恩。 |
高一年级 爱党修身、树立理想 |
以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为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爱校、爱党、爱国,立志报效祖国。 |
高二年级 爱心服务、情暖社会 |
以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志愿者精神为目标,通过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等实践活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
高三年级 爱我祖国、立志成才 |
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意识为培养目标,激发高三毕业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
“弘爱”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和内容。通过不同的时段(日常、双休日、假期),不同的组合(亲子家庭组合、共青团和少先队组合、年级班级集体组合)予以完成。由学生自主实践体验系列的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日常系列;双休日实践系列;假期系列和集体实践系列组成。
(四)校本特色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课程
“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是我校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彰显办学风格的校本课程。
第一,它具有“五原则”:传承性原则——“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与学校办学文化、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校本性原则——“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与学校“三精化”(办学精致化、管理精细化、目标精确化)办学思路的确立和实践;整合性原则——“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与学校、社会内外资源的挖掘融合和利用;发展性原则——“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与学校师资队伍、学生团队的培养和提升;普及性原则——“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与学校传统特色项目、活动的结合与普及。
第二,“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涉及所有学科教研组、教师学术团队、学生社团);“主题链”(围绕同一主题);“全覆盖”(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人人参与);“整合结”(整合学校不同的课程类型);“阶段性”(每一学期中的两周时间)。
第三,“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来源于社会热点、身边新闻、学生活动,涉及登月工程、奥运主题、世博人家、自然和人、历史和发展、古诗词昆歌吟唱等多方面内容。
六、学校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架构
课程管理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由校长室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通过四部门:教导处、学生处、教务室、学术评估组,分别发挥不同功能着力于课程,保证课程得以正常、有序、有效、科学运作。
教导处是“三类”课程的管理部门。制订《教学常规20条》指导和规范基础型课程的教学管理。制订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学生研究型课程手册”。
学生处是学生学习课程、参与课程、评价课程的管理部门。
教务室起到保障课程有序进行的作用,排定课表、统计成绩、整理反馈。
学术评估组评价课程、评价教师,保证课程的高质量、科学性。
(二)课程实施形态
我校课程实施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型课程和限选课程以行政班级授课、分层指导,分类要求。自主选修课程以走班制上课,按兴趣、能力自由选择,可以跨班级、年级,设立专用教室,教师固定教室,学生流动上课。
(三)课程管理制度
提出“三类”课程实施执行中的目标要求。分别如下:
课程类型 |
课程目标要求 |
基础型课程 |
夯实基础,优化教学,重视方法。 整合教材内容和研究实施策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提倡教授知识、传授方法、启发思维和引导研究相结合,研究并推进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规律、具有自主学习特点的学科教学。坚持在基础性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狠抓学习的各种基本常规。 |
拓展型课程 |
提出原则,注重结合,突出“三性”。 坚持“三个原则”,即是基础原则、多样原则、综合原则。 注重“三结合”,即是与时代特点、社会生活、学校实际相结合。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传统优势科目,突出“三性”,即是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
研究型课程 |
弹性操作,多元整合,讲究实效。 研究课题要教师提供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研究组合要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研究范围要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生活应用、自然环境相结合;研究方式要教师、家长和专家的方法指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实践相结合;研究过程要课内集中指导和课外分散研究相结合;研究手段要把调查、实验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
分别对“三类”课程制订管理条例。制订《五十四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型课程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文本,指导和规范基础型课程的教学管理。制订比较完善的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提出“三要求”——有教学目标要求、有过程设计要求和有检测评估要求,以此管理拓展型课程。要求有两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至少能够开设一门拓展课,积极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加强研究型课程管理,着手制定“学生研究型课程手册”,对确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指导、结题的形式、评价的结果要有规范记载。
(四)拓展型课程管理流程
七、学校课程评价
学校课程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
(一)评价对象及原则
第一,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第二,教师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发展性评价、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第三,课程评价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三)评价内容
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建立起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
学生评价通过考核制、学分制和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全面发展学生多方面才能。对于学生评价涉及内容有:参与课程学习的成效、特长形成和发展、潜能培养等。
教师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发展性评价、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对于教师评价涉及内容有:专业化发展趋向、课堂教学成效、实施课程的基本能力等。
周期性地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调整课程内容,改进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对于课程评价涉及内容有:课程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进度、课程使用教材适用性、课程实施成效、行政支持成效等。
(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采用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性评价方式方法。可用档案袋评价,用于学生参与课程过程的记录、积累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用于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专业化发展轨迹的存档;可用描述性评价;可用故事评价;可用个案点评等多种形式。
采取以学分制、认定制作为课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的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随着课程选修制产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考评学生学习的量与质;认定制用于体验感悟类课程,提供评价指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团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面评价的综合认定。
如德育分层课程综合认定评价,附表如后(略)。
表一: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评价表
表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系列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