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师大百名校长、教师采访活动文稿——记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校长杜育敏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3-01-11

上师大百名校长、教师采访活动文稿


当思念成为一种习惯
——记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校长杜育敏

作者:曲金华
 
热爱生活,让生活中的不愉快随时烟消云散;教好学生,让仁、义、礼、智、信成为学生的基本人生底色。
                                               ——杜育敏

 

与杜育敏校长的采访预约定在六月初的一个午后,那时上海的天气还是蛮宜人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落下来,空气中隐隐约约有栀子花的芬芳。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地处徐汇区康平路,校园环境安静舒适,树木葱茏,常青藤点缀着教学大楼,小花园绿草如茵。红墙绿树花香书声,校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我们就是在一所被绿树掩映的玻璃洋房中见到了杜育敏校长。她身穿浅绿色的套装,头发半长微卷,戴一副红色全框眼镜。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清新淡雅,知性大方。单从外表,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亲切温和的女性会是一校之长。
    在寒暄中,我们得知杜校长在接任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校长时仅37岁,这不禁然我们惊讶万分,因为在我们的一般认知里,校长几乎是德高望重的代名词,讲句玩笑话甚至是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基本上除了年级大会、周一的升旗仪式、毕业典礼很难在校园里见到校长。但杜校长几乎每天都在校园里巡视,跟学生们打招呼,做学生们的朋友。在五十四中,校长丝毫没有神秘感。所以,当我们请杜校长谈谈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或者说她觉得成为一名校长并非与成功划等号。而且她相信师大毕业的很多老师中有很多人都可以去胜任这个岗位。自己只是恰好遇到一个机会去尝试着体验着做一名校长。
    “我觉得在我自己从老师成长为校长的成长之路上,有太多人的提携、支持、帮助、合作。”“谈不上成功,只是说幸运吧。”
    杜校长87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91年毕业,90年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实习。她说在做学生时,实习这个环节给自己留下非常重要的印记。首先是从书本走向了实践,然后是从学生角色走向了临时的短暂的教师角色,并且与教师职业零距离接触。
    杜校长把自己能够在南洋模范中学实习归结为第一个幸运。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崇拜的老师,遇到了第一批崇拜自己的一群学生。这奠定了杜校长日后走向三尺讲台的的专业自信。所以,杜校长给我们的第一个建议是:师范生的职业自信要在实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后来,杜校长进入了上海市第二中学,成为该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该学校有非常浓郁的语文教学氛围。杜校长认为这是第二个幸运。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个个都有绝活一手,个个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个个都有学生膜拜。所以呢,在这样一个团队当中,前面(在南模时)奠定下来的专业自信和杜校长性格中的好胜、不服输就激发出来。杜校长在与这些老师进行平等竞争的同时,又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照,所以成长得非常快。
    第三个幸运是来自当时吴小仲校长的关注和青眼。吴校长本身也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有自身的特色。所以她对语文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杜校长经常被她锤炼着开课,每次开课后都被非常严肃地批评,但正是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下,为杜校长成为一名优秀成熟的语文老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老师,学科知识的传授是一种显性的本事,但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成为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更要成为学生人生成长当中的朋友,两种角色要相辅相成。师范生不仅仅是得到专业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还要有组织能力、创意设计能力,自身性格的外向开朗,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等。这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隐性本事,是看不见的关键实力。”
     杜校长建议在师范生四年的本科学习当中,除了坐在课堂里向导师学以外,学校还应该打开课堂的门,让师范生走出去,让师范生能够自己去组织体验实践一些活动。因为老师的角色(特别是班主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组织者,而且现在特别强调课堂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一旦走向社会,对老师来说,挑战的就是你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组织结合在一起;要带好一班学生,让他们不出安全事故,并有效地配合你进行教学;要把社会上的资源和学生培养上的目标整合在一起。这在大学四年里完全是可以培养的。学校应该特别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师范生为日后的组织学生打下基础。
    杜校长曾面试过不少师范生,他们大多在面试时表现不错,但上了讲台之后,稚嫩、胆怯等缺点一览无遗,毫无气场。所以,杜校长特别强调师范生除了要有专业自信,还要有掌控全局的心态自信。当然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这种紧张的情况可能在两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但是不应该让学生看到这个所谓的适应期。当你正式站在讲台上时,你呈现给学生的状态应该是一个已经渡过适应期的成熟状态。所以说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在自己的同学面前进行试讲非常重要。
    杜校长还指出,在备课时备的不仅仅是教材。因为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教材的理解对我们师范生来讲游刃有余,我们的专业知识完全能够驾驭教材。在讲台上,你要做到不是“目中有教材”,而是“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而现在有的师范生是“目中是教材,心中亦是教材”,这种情况要绝对避免。而且现在的课堂教学设备非常丰富,师范生要做到的是把黑板、多媒体与自己的教学融为一体。多媒体课件做好了,并不意味着这堂课就是能够驾驭的,很多师范生在课堂上仅仅是一个播放PPT的操盘手。PPT上什么都有,上课就是一页一页地不断地翻,这样根本无法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未来的老师要具备显性的、看得见的学科知识,所以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当中,大一大二的时候要侧重于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会有一些德育、教学法、心理学的课程。但杜校长觉得,其实对于师范生来说,教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师范生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体验得到它的精髓。所以杜校长还建议母校,是不是能在四年里面,师范生都有所涉猎到将来所需的基本技能(比如说教学法,板书,发音技巧等)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逐年有所递增地进行教学法方面的实践体验。而不要只放在大三大四。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觉得教师是一个有约束的职业的职业,而且随着你越来越注意到教师的重要性之后你就会觉得这个约束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人师表。”
    杜校长觉得对师范生来讲,他/她进入大学的本科四年,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本科四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品德素养、学科知识、性格情操、品味修养方面师范生都是不断要受到约束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种师范的精髓不是你仅仅在课堂上讲职业道德、师德操守就可以的。这是应该融进骨子里的,老师在在讲台上的角色是与你日常角色截然不同的,要给学生以高品位的引领,要起到一种表率作用。
    杜校长根据自己当语文老师的实际经验,指出一个老师之所以能被学生所喜爱,他/她在性格、爱好、情趣上必有吸引学生的某一个点。所以杜校长建议对四年大学本科而言,能不能去培养每一位师范生的个人特长,这将为其日后走上讲台,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奠定基础。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中学里的拓展课的开设而提出的。因为现在的中学语文拓展课很难开得令人满意,开来开去要么是红楼梦人物分析,要么是唐诗宋词鉴赏,欧美文学鉴赏。除此之外,杜校长觉得辩论、演讲、写作、配音等应用类拓展课反而会更受学生欢迎,比如说演讲,这其中也可以穿插进唐诗宋词、英美文学等知识,并且演讲辩论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杜校长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既然上海师范大学培养的都是未来的老师,这是有职业需求的,那么是否可以借鉴一下高职的双导师制,即专业课程导师和实践应用导师相结合。师大可以聘请一些毕业的已经有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一些老师、校长回母校兼课,把教学一线中的实际问题展示给师范生,这样能够使师范生更快地适应学校的实际教学要求。比如说某位老师在上师大担任兼职教师,他就可以将自己负责的那批师范生带到课堂上看自己怎么上课,让他们提早了解教学一线的课堂要求是什么。这种实习并非传统意义上直接站在讲台上的实习,只是方便师范生们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近距离接触课堂。大一大二走进学校多看多听,大三大四走上讲台多讲多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喜欢上课,做语文老师比做校长更能实现我自身的价值。”“学习语文,是能够阅尽人生世相的,我们不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世态,但我们在语文学习之后,就能去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既然无法延伸我们人生的长度,那么可以尽可能地拓展展我们人生的宽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杜校长很遗憾现在上课少了,接触学生的机会少了。笑称在做语文老师时,很喜欢学生跟自己对着干,享受那种棋逢对手、不同观点进行交锋的快感,欣赏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当杜校长还在上海市第二中学做语文老师时,有一届是从高一教到高三,毕业时这届学生送给她一首诗——《当思念成为一种习惯》。这首诗回忆了这三年语文课的点点滴滴,杜校长觉得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是自己人生最大价值体现。
    “优秀是源自一种习惯,优秀不是偶得的,而是建立在习惯基础上的必然,特别是做老师,你必须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这种身教胜过言传的东西就是一种习惯,‘当思念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真挚深厚的师生情,因为学校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也是一个悲伤的地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批批地送走,做老师年年都在‘留级’,有的学生让你引以为傲,也有的学生会让你心生愧疚,所以,‘当思念成为一种习惯’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种鞭策,我希望自己不管是在做校长还是在做老师,都能够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