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为人 为师为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12-08

体育组

  一位哲人说过,道德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这充分说明了“为师先修德”的极端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要求,由于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讲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为是对教师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树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高尚道德的实践者,努力以高尚道德来滋润自己的生命,来濡染自己的气质,来涵容自己的素养,来提升自己的境界,然后再以道德的创生力量给学校建设,学生成长注入新的高品位的道德理念,使道德观积淀为人格,使知识转化为智慧。

  教育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体验,唤醒语言深处沉睡的激情、意蕴与哲理。作为教师,我们微笑着,站在情感的磁场边缘,伸出温润的手——弹爱与美以及智慧的歌。我们能看见,有的人都因之起舞,所有的心都因之美好。这,也就是我,一个教师心中的理想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的人格品行具有更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好写照。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思想理论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教育事业竭尽忠诚。作家毕淑敏在《提醒幸福》中写道:人们往往习惯准备去迎接苦难,却不善于发现今天的幸福。传统教育理论把教育视为学生未来“完满生活的准备”,也往往用这种心态去面对教育,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统治了一个教育时代。其实教育中的幸福同样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同去体味。这时教师师德的质量就决定了体味的内容。应该拥有高质量素养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就是领头羊角色。

  “心理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主体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及价值。”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知识获得的一部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时提醒自己,也提醒学生,去发现教育中的幸福。让学生的身心在一次次愉悦的享受中更好地成长,并且让这种幸福尽可能地向未来延伸,让学生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能以更完美的人格“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这也是教育的落脚点。

  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一个有着高尚师德的教师在这一点上更是当仁不让。

  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在的平庸的一切,但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就相当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麦田里的那片纯真与自然,守护着爱心、希望和人类的未来。可是每一位守望的教师都要当心,因为麦田旁边就是悬崖,充满危险的诱惑的悬崖。

  我们是教育灵魂的人,十六七岁的年轻灵魂将会走向何方,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设计它的色彩。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这种无形的方法能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流思想,教师也只有用自己的平等、尊重、信任等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彩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学生才能有效地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地过渡,形成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继承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继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我们是党员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自信;因为我们是教师,所以我们能够精彩。而我们的课堂也就如同是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一片精彩的世界,又如同是展示一件件自己的稀世珍品。自然溢于言表的欣赏之情与沉醉之状是引领学生接受教育的强大磁场。我们应当自豪地宣布:我要与学生共同接受教育,幸福一生;我要用我的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快乐一生。

  学校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和培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才的摇篮。作为教育战线的每一名教师要像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政党一样忠于教育事业,全身心地去圆一个教师的梦,借一副对联来描述心中的理想学生:“和声细语展高贵气质、谦恭礼让显优雅风度”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温润的气质,高雅的举止和高质量的素养去精心打造那些花朵般的灵魂。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