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孤独症成百万儿童沉默杀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12-12

  儿童孤独症已经被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列为精神残疾,在中国3.4亿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着心理煎熬,其中有10.4万0岁-6岁精神残疾儿童。而这些儿童之中,孤独症儿童在各种精神残疾致残原因中位列第一。
  据专家介绍,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也称儿童孤独症,由于胎儿发育早期大脑发生病变,致使其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本体感觉发育存在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语言发育,进而影响到思维理解能力以及智商的发育,导致患儿智力水平发育落后。重度自闭症患者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
  中残联康复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孤独症儿童问题已引起他们的重视,如何对这些儿童有效地进行治疗已写入中残联“十一五”规划草案。中残联将首先在全国建立一批孤独症儿童康复试点机构,待试点成熟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各地都将建立起有关机构。
  惯于孤独症的诸多“无可奈何”也许会在各方努力下得到解决,孩子们也能重拾天真和快乐,跳出撒旦的魔手,绽开孩子应有的纯真笑颜。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有如下特征:
  一、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缺陷是孤独症的核心。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拒绝别人的拥抱,当与父母离别时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快的表示,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表情,有时呼唤其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其是否有听力问题。言语发育障碍言语障碍十分常见,亦较严重。
  二、患者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倾向于用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言语运用能力很差,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常会自顾自地说话,且话语常用代词,或为刻板重复的言语和模仿言语。言语音调、节奏的障碍表现为自我刺激地使用言语,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语言”。非语言性交流损害是常用手势或姿势语言,或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求。
  三、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或不正常反应,好刻板固定生活行为方式。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即常会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常独自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最常见的姿势是将手置于胸前凝视,常会出现自伤、自残性质的动作。还会反复角摸光滑物体,常会将物品先在鼻前嗅一下,甚而对常见物也要先嗅一下。感觉和知觉的异常表现为感觉和知觉过弱,过强或不寻常,有的患儿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智力和认知缺陷约有3/4的患儿智力落后,有些孤独症有某些特殊能力,如对路线、数字、地名、人名的不寻常记忆力和对日期推算和速算的能力。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戏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这种并非有意装出来的不合  群,常常让患儿父母痛苦不堪,欲哭无泪。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现在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终生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对患者的学习、社会交往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首次进行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在美国儿童中孤独症非常常见,平均175个儿童中就有一名患者。这样的话,美国至少有30万名学龄儿童是孤独症患者。  
  “总的来看,两次全国性调查表明,在4-17岁的儿童中,2003-2004年间至少有30万孤独症患儿。”报告说。两次调查的孤独症的患病率分别是0.55%和0.57%。调查证实,孤独症是一个影响众多家庭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美国CDC的出生缺陷和发展障碍国家中心主任科第诺博士说,“我们知道,家长需要的是答案。如果孩子患上了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降低它的发生率。我们理解他们的心情。”
  报告的发现还有:在不同年龄组中患病情况存在着不同,但是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两个调查都显示,男孩孤独症的发生率是女孩的4倍。但是具体原因不详。
  负责统计的专家劳拉认为,研究还不能回答有关孤独症的很多问题。“虽然从理论上讲,孤独症通常在18个月时就能被发现,但是多数的儿童直到上学时才被发现。”而且当孩子长大时,父母会很快忽视孩子的孤独症问题。“孩子如果接受长期的治疗,他们就会几乎不表现出孤独症的症状。因此,可以适当放宽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在一系列被称为“现代病”的名单中,孤独症位居前列,信息污染是有关专家认定的使目前孤独症儿童日趋增多的罪魁祸首之一。人类被信息包围、淹没,造成一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对信息的排斥和对人际交流的厌倦,从而“影射”到了后代身上。而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导致家庭没有亲情爱意,也是孤独症的一大诱因。
  一些家长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态度粗暴,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只有一些孤独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大施拳脚,使倾向演变成真正的孤独症。
  还有一种“蛋壳理论”认为,现代住宅过于封闭,孩子被关在里面,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导致孩子患上孤独症。饮食、水源等污染,不仅会影响胎儿,也会导致儿童患上孤独症。

 欧美科学家经过5年的联合研究,在第2、7、16和19对染色体上发现了导致儿童孤独症的切面。欧盟孤独症课题组负责人安东尼·贝利说,第7和第16对染色体上有2个区特别重要,尤其是第7对染色体上那个区很有研究前景,那里有些基因参与了大脑的发育和活动。这一发现为彻底解开孤独症之谜,为预防和治疗孤独症带来了新的希望。科学家还发现,单卵双胞胎中,如有一人得了孤独症,另一人的发病率为60%,但在非单卵双胞胎中,另一人的发病率只有4%。这说明基因的影响是显然的。
  此外,在神经病理学方面,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边缘系统可能与孤独症有密切关系。边缘系统中主要是杏仁核和海马回与孤独症有关,杏仁核呈杏仁形状,是控制人类情感和攻击行为的皮层下中枢。社会行为退缩、强迫行为、不了解危险处境、不能从记忆库存中提取信息、不能调节自己以适应新事件或环境与海马回受损有关。杏仁核还负责对多种感觉的应答反应,例如声音、光线、味道和与感情以及恐惧相关的刺激。已经发现孤独症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是存在障碍,通过外科手术损伤或去除杏仁核可以在动物身上重现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情感淡漠行为。海马回是负责学习和记忆的一个中枢。孤独症儿童在遇到新情况时不能运用已往储存的信息可能与海马回有关。损伤海马回可以在动物身上重现刻板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和多动行为。

  据统计,目前,儿童患孤独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专家认为,这与家长工作紧张,无暇陪伴孩子或对孩子表现得急躁、缺乏耐心有关。
  儿童孤独症过去的发病率为干分之二左右,现在为干分之七左右。患孤独症的儿童多有语言障碍、多动、不合群等。这些孩子上学后多会出现学习障碍,长大后在与人交往时也会遇到困难。如今患孤独症的儿童增多,除可能是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
  据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儿童孤独症的对症治疗

  首先谈对症治疗或药物治疗,并不是因为它能改变孤独症的病程、结局,也不是说它对孤独症患儿一定是必需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严重的行为和语言障碍,对孤独症来讲疗效更佳的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的实施起到保证作用,也就是说,对症治疗可能是对一些有行为问题儿童治疗的基础。
  对有行为紊乱、刻板行为、模仿言语、情绪不稳定、尖叫等症状的患儿,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中的氟哌啶醇、奋乃静、氯丙嗪等。对有严重攻击行为、冲动、活动量较多、自伤行为的患儿,可使用卡马西平、纳屈酮等治疗,前者对伴有癫痫发作的患儿效果更好。对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一刻不停的患儿,可试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醋甲酯(利他林)和苯异妥因(匹莫林)等药物。
  关于孤独症患儿的药物治疗,有些学者认为是无效的,有这种看法的原因,可能是与它的疗效不肯定、存在副作用等有关。但药物治疗对严重精神症状控制的作用,是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所不能达到的。儿童孤独症与营养有关。

儿童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干预

  教育训练是治疗孤独症患儿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训练操作者多为家长和特教老师,训练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长和老师是否对患儿有爱心、耐心和热心,能否常与孤独症患儿交往,使患儿先对训练者感兴趣,双方能相互沟通,这一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阶段。尤其在早期阶把孩子交给“保姆”、“阿姨”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然后,把要学的技能分成若干个细小步骤来完成,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教给他们。譬如教患儿正确使用筷子,先把自己拿筷子的姿势展示给他,让他从数只筷子中捡出两只,粗细端对齐,并用手握住他的手保持在正确握拿状态,反复进行直到他自己掌握握拿技术。孤独症患儿很容易因失败而烦燥或放弃学习,所以,在训练中要边教边做边鼓励。 

儿童偏食与儿童孤独症

  幼儿孤独症的典型表现为:性情孤僻,缺乏情感,行为迟钝,甚至语言发育障碍,胆怯恐惧,不与人交往。引起儿童孤独症的原因除封闭式住宅使儿童缺少与外界交流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酸性食物与该病密切相关。
  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类营养品日渐增多,而蔬菜、杂粮、水果和白开水等日趋减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类食物中所含的磷、硫、氯等在人体内表现为酸性,故被称为“酸性食物”。蔬菜、水果等,因其富含钾、钙、钠和镁等,在人体内表现为碱性,而被称为“碱性食物“。平时幼儿的血液呈弱碱性,若长期大量摄入肉类、高糖等酸性食物,血液会随之酸化,呈现酸性体质,使机体内环境平衡发生率乱,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这种影响对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的幼儿尤为明显。轻者表现为手足发凉,易感冒受惊哭闹,皮肤易过敏和出湿疹。重者则因机体缺乏钾、钙、镁、锌等元素,影响大脑的发育及功能,导致记忆力、思维能力减退,甚至思维紊乱,产生轻微精神异常表现。可见“酸性食物”对幼儿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高学历父母工作忙,平时没时间照顾孩子,极少与孩子交流,“高知家庭”的儿童患上孤独症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在大多数的“高知家庭”里,父母都因为工作繁忙,而全权把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来带。平时他们很少陪孩子说话和玩耍,甚至见面都不多,对孩子惟一的补偿就是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和衣服。然而,据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培训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该中心接受治疗培训的近两百名患有自闭症或具有自闭倾向的孩子中,有近六成的父母是学士至博士的高学历人士,而来自高知家庭的儿童患上自闭症的比例也正在逐年上升。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期全面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障碍等,目前要想根治该病还是一个世界难题。”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培训中心的高级培训导师陈焕新指出,不少高知父母之所以一心忙工作忽略照顾孩子,一是本身放不下自己的事业,二是想多挣点钱,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如果父母因此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即使孩子没有出现自闭症,也可能导致各种身心障碍问题产生,到时就追悔莫及了。  
  该中心的负责人李幸民副教授说,父母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孩子相处,加强沟通。父母再忙,每个星期也要有不能少于2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期间,父母要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孩子来共同玩耍、一起游戏,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此外,同伴之间的交往也很重要,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在游戏中懂得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