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整合
——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为例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教材由此也成为走下神坛的“学材”,成为教学的资源之一,而不是“惟一”的法定文件。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以个性化的意义,使教材最大限度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以学校组织的板书与作业设计比赛指定课题《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课为例,就教材而言,涉及“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两个板块的内容,要求识记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是耳熟能详的。这样我就有了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加工与整合,也唯有不照本宣科,再认、再现已知,挖掘、拓展未知,学生才会有重新学习的欲望,发现新知的乐趣。
一、再认、再现已知
对学生而言,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灭六国、中央集权体制,这些人物、事件、术语其实还存在张冠李戴、年代混淆 、地域不清、史实混乱的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和板书中涉及了两个环节。一是要求学生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地图,发现差异,然后按东南西北再中间的地理位置表述“战国七雄”分布;二是师生互动按照教材文字,绘制“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结构图”。这两个设计正好是地图转换为文字、文字转换为图表的典型,通过图文结合训练把知识点与图有机结合,把基础知识形象化,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摆脱了学习历史知识就是死记硬背的错误观念,对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可能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可能是,他们确实对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熟悉,但仍就像一般散落的珍珠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体系与思维程序的有机统一,对历史课本中的不如人意之处要加以调整和修正,并将其变通为学生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法。如这节课的两目逻辑关系就不太明显,第一目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繁杂。在教学和板书设计上,我打破了教材两目的框架,重新编排了“战国七雄——秦的崛起——秦的统一——巩固统一”四个教学环节,特别设计三个箭头,一是代表时间顺序,二是代表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三更是代表设问:秦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为什么最偏远最落后的秦担负起了统一的历史使命?各国都在变法,秦的变法有何突出之处?按照相对地理位置,为秦设计一条统一路线?总结商周兴亡教训,秦该如何巩固统一?通过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环环相扣,循循引导,步步深入,帮助学生建构起秦帝国的框架,理清从战国到秦灭亡长达260年的历史嬗变,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思维的含量、创造的含量。
历史教学中的再现、再认已知可以说是教学基本环节,也是探索未知的前提和铺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探索再现、再认的途径和方法。
二、挖掘、拓展未知
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表述相对明显,能被学生直接解读、理解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习就能掌握;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讲解才能彰显出来,从而被学生理解。隐性知识即教材中没有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而事实上又隐藏在历史知识中的知识,是对显性知识的深化,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综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这节课为例,可以挖掘的隐性知识就很多。
1、插图中的隐性知识:这里讲的插图包括教材中除文字以外的地图、图表、图片。随着教材改革,课本插图比重增加。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不仅让学习者形象地理解掌握课本文字表述,而且还提供新的知识。教材中的“铜车马复原模型”就直接提供了秦朝军队布阵的信息,并间接反映了秦朝的手工业制造水平;“秦朝疆域图”没有文字介绍,但可从中看出秦朝疆域四至、少数民族概况、秦长城的起讫、郡县制的设立情况等丰富的历史信息,突破了教材文字的介绍,但对于建构对秦朝的整体知识确实不可忽视的。
2、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因为教材的编纂基本上是对历史现象进行平行叙述,但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往往一种立体系统,也就是说,由平铺直叙变成了专题的形式。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概括教材零散知识间的联系,将零散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把握宏观脉络,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知识网络。如课本强调“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只有与商周对比,在理解商朝的内外服制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周朝的封邦建国周天子只是天下的“共主”基础上,才能理解秦的“开创性”;而“蓝本”的意义是只有在学习隋唐、元、明、清的历史之后才能真正体会的,但在教学中必须理清“秦的中央集权体制结构示意图”,讲清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每一个概念才能为日后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铺垫,最终概括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强化、衰弱的整个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学生把握线索,掌握措施并注意找出措施之间的异同。
在以能力考查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隐性知识还可能在标题目录、引言、教材文字、甚至在注释内容中有所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要上的某节内容,必须解读该节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乃至在整套教材中的前后关联性,才能使整个历史教学融会贯通。
在今年教高一的过程中,其实我自己也遇到了很大挑战,很多知识体系、历史观点需要更新,课堂教学需要优化。已知实在有限,而未知实在无涯。我也只能再当学生,再认再现已知,不断挖掘、拓展未知。
汤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