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规范促文明,以行动塑自我》。
我们刚刚度过了合家团聚的中秋节和祖国母亲63岁的生日,八天的假期里,我想同学们和家人要么围桌赏月,要么外出游玩,或者和家人、朋友们聚聚会、聊聊天,一定过得非常快乐。
但是,当我坐在电脑前准备写今天的发言稿时,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两则新闻,一则是
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节假日外出旅行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是出国旅行。但是,随着传播工具先进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使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受社会环境影响,我们中学生中也出现了类似新闻中提到的现象,一些同学的行为取向趋向向着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公共规范,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一些同学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比吃、比穿、比阔气,随意浪费资源、浪费粮食;一些同学无视文明礼貌,在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过马路不走横道线,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九月,我们校园内因为同学间的不文明行为发生了多起伤害事故,虽然没酿成大的事故,但这种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也伤害了别人。
不文明行为,指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公共观念的缺失而造成的不文明的一些行为举止和动作。比如校园内不文明行为有:乱丢垃圾;讲粗话脏话,无礼谩骂,乱取绰号;上课、集会迟到、早退 ,无故旷课、缺席;上课睡觉、讲话;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损毁公共财物;不尊重老师同学等。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小问题,不值得上纲上线。还有的人可能认为,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形成了一种安全的、从众的无意识状态。但是,当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集结”起来,被放大的就是集体容貌的污点,甚至上升到国民素质问题,就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飞机上打架的两则新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一个文明的人就是一个遵守纪律,规范自身行为的人。为什么在一个环境幽雅清洁的地方,很少有人随地吐痰?为什么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人们往往善于自律?这是因为环境提升了人的道德认知。于是有人说,“不是我不文明,而是环境太糟”。好的环境的确可以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但受环境影响而实现的道德约束是被动的,表面的和肤浅的。没有环境的激励,甚至是独处的时候,也是检验我们的道德养成的最佳时机。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如此环境幽雅的校园里。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社会对人才的共同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以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生时代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中有合理科学的作息、文明的用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学习上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积极探究,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与他人交往时文明用语,行为得体;集体活动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每天早晨,当我们听到同学和老师相互问候时,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同学和老师相互问候时那充满真诚热情的笑脸时,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总会感到有一股暖流在涌动。一句热情的问候语,一张真诚的笑脸,让人感到阳光是多么灿烂,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美丽!
同学们,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以规范促文明,以行动塑自我”。愿我们大家彼此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帮助,多一份文明,共同为创设文明、高雅的五十四中学做出自己的努力!
谢谢!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