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翰墨精神 美育浸润”——书法进校园活动

作者(来源):学教处    发布时间:2024-01-24

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2024年1月17日,在我校学教处老师的精心策划下,邀请到了上海市徐汇区天平德育圈专家导师、徐汇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委员、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创办人徐宏斌老师,为我校师生开展了以《书法审美与翰墨精神》为主题的书法讲座。本次讲座设有主会场和分会场,高中部和初中部共24个班级的师生参与。

DSC_4999.JPG

5.jpg

徐宏斌老师在讲座中深情讲述了自己与书法的墨缘,通过欣赏碑帖,将字体演变、书法简史进行了解读。徐老师还以“汉字的前世今生”为话题,向同学们提问:“书法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书法?”他的互动提问,调动起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纷纷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4.jpg

随后,徐宏斌老师分享了自己学习书法的感悟、智慧和才华,让同学们了解到汉字的文化。汉字的一笔一画中,不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史、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史,更蕴含着中国式的独特表达与思想精神。同学们在徐老师的细心讲解下,深切感受到学好书法的重要性,并理解“字如其人”的真正含义。

1.jpg

2.jpg

最后,徐宏斌老师现场挥毫,与高一部分同学一起写下迎新春联和福字,祝愿新的一年里与福相伴,并在浓郁的墨香氛围中合影留念。

本次“书法进校园”讲座,在学教处老师、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有序开展,在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传承发扬好。因此,在“美育浸润行动”的新征程上,我校将继续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师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学生感想:

高一(1)班  陈赵沫蓉

通过这次的书法讲座,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书法的魅力。讲座中,老师对书法的渊源和艺术性进行了讲解,感受到笔墨与历史的共鸣。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高一(2)班  沙诗涵

今天听完了徐老师的书法讲座感悟颇深,从开始问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到各种书体风格介绍(例如:楷书四大家、行书三大家、宋四家),再到徐老师自己对学习书法的亲身体会,让我感受到书法在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书法是一个很美的艺术,也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闲暇之余练练书法技能,不仅仅修身养性也能培养徐老师讲座中所说的核心——“书品与人品”。包括徐老师后面提到自己也通过书法工作者做了很多公益,这也能让我们了解通过书法的形式,可以多多行善帮助他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堂讲座,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继续坚持书法练习。

 

高一(3)班  陈欣妍

通过本次的书法讲座,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通过聆听徐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到汉字有甲骨文、篆、隶等;古文字“隶变”为草、楷、行的演变过程,体会到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高一(5)班 吴思远

今天,我很荣幸地现场聆听了本次书法讲座。在讲座中,徐老师为我们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出现“书法”的场景,拉进了我们与书法的距离。紧接着,徐老师分享了几个例子,生动展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增长了我的见识。随后,我了解了“天下三大行书”,学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我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书写了“福”字,切身感受了书法的美。

 

高一(6)班 谢镇东

当我拿起毛笔,看着徐老师上下翻飞的笔尖,我感受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力量。徐宏斌老师今天讲述了由汉字发源——甲骨文,一直到楷书,为我们绘绘了一幅由古至今的书法历史画卷。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徐老师的作品赏析环节。有幸切身与徐老师互动,他为我们在场所有人描绘了一位位书写者,将心情融入、交织在笔墨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字里行间的情感是如此丰厚。远,可追溯至秦汉;近,亦有现代大师。在笔墨的或浓或重、亦枯亦丰中,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所在,也是我们丰盈的精神世界所在。这也是这次徐老师的到来,所给予我的最大精神财富——对国家传统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人,才有传承。而我,将会在未来,将书法秉承下去,成为我的精神内核所在。

 

高一(6)班 沈子凯

今天的书法讲座收获颇多。老师在正式上课前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书法”是什么?我认为书是书写的意思,而法是指章法。所以书法的意思应该是书写时的章法。然后老师又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古文字的魅力,从字形的发展,书法作品的结构、章法、排版等内容具体分析了历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汉字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人文化的结晶。作为一名学习过书法的同学,我觉得我更应当担负起这个责任,去传承、发扬这项中华民族文化。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