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厌学的表现大同小异,而厌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必须找到其症结所在,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
二、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期望太高和太低,都会导致孩子厌学。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困难所在,帮助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为此而努力。多与孩子在学习方法、正确处理挫折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三、多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鼓励孩子多与老师交流,帮助孩子化解与老师间的误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就要给予奖励,使其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无论孩子考试成绩怎样,只要努力了就不要再追究,但要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试卷,找做错题的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好能为孩子提供相对独立、安静的环境,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的地方看电视、聊天。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打断他们或询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注意力分散的毛病。
六、创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家长是最好的榜样,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专家认为,教师、家长、学生都应对厌学“对症下药”,并列出了几个药方。
药方一:孩子厌学,家长能做什么? 季苹教授建议家长不要总是重视孩子的最后结果,更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
药方二:学生自身如何解决厌学问题?季苹教授说,学生要加强自身的意志能力,抵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果在学习当中遇到难题,不要“积压成堆”,随时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再次,当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及时化解。此外,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
药方三:老师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厌学情绪?季苹教授指出,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对学习有障碍、心理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陆玉林教授指出,要解决学生的厌学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要减少作业量。在升学制度上要作以调整,在课程考试外最好能增添一些综合素质的评估,来反映学生的总体素质。
产生孩子厌学的原因主要来自家长、老师和学生三方面。
原因之一是家长造成的。一些家长娇生惯养和溺爱孩子,孩子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轻言放弃。北工大心理学研究所贺淑曼说,厌学大部分还是来自教育的失误。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但没听过孩子爱好什么,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原因之二来自学生自身。季苹教授说,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学到一半就感觉前途渺茫,从而产生厌学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学业。
厌学原因之三来自学校和教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陆玉林教授认为,与国外课本相比,中国的课本趣味性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学校课程安排得不够合理。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都集中在45分钟之内,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课堂时间偏长,使学生产生厌倦现象。贺淑曼指出,老师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即使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一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些老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授课计划了事,很少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教与学没有得到有机统一。
“厌学症”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事情,其实以前就存在,只不过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罢了。说穿了,“厌学症”就是中国数千年沿袭的“灌输式教育”所引发的一种必然现象。
因为,中国很多地方一直沿用“灌输式教育”,老师们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能够接受多少。反正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至于学生从中学到了多少,已经不是学校和老师所关心的内容了。学校和老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注重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和老师均会采用大量做练习题的办法使学生能够从容应对考试,造就出一大帮应试型学生。
比较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一般来说都是“小班化”教育,他们采用的是“针对性教育”和“启发式教育”,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自己钻研,多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们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优点。由此,这些国家的学生得“厌学症”的比率可谓少之又少。
所以,中国要想根本缓解“厌学症”问题,势必得改革一贯以来的教学模式,不妨采用“小班”教育模式,多采用针对性和启发式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