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言文字法规
第一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教学要求:
1、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确理解有关的规定;
2、理解普通话与方言并存使用的辩证关系;
3、掌握汉语拼音运用的有关规则,并能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 P2—5
(一)总则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管理和监督
(四)附则
二、国家通用语言语言——普通话 P7--11
(一)普通话及其三大标准
普通话 P8 是我国推广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
1、语音标准:北京语音
原因: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
2、语汇标准:北方话
原因:政治经济的影响大;文化基础雄厚;群众基础广泛;通行地域广阔
3、语法标准: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二)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P12
1、普通话是在方言(北方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普通话要高于方言,对方言起示范的作用;
3、方言从属于普通话,向普通话集中、靠拢;
4、普通话与方言相互共存,彼此影响、发展。
三、现代汉语方言 P13
(一)几个概念
1、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指在某个地区或某种社会团体中通行的语言。
2、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3、社会方言:是统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变体,如行业语。
(二)七大方言区 P14--17
方言 |
通行地域 |
代表话 |
基本特点 |
北方话 |
长江以北各省市全部汉族地区 |
北京话 |
P14 |
吴方言 |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部分地区 |
上海话、 苏州话 |
P15 |
湘方言 |
湖南大部分地区 |
长沙话 |
P15 |
赣方言 |
江西大部分地区和湖南部分县市 |
南昌话 |
P16 |
客家方言 |
广东梅县 |
梅州话 |
P16 |
粤方言 |
两广、港澳地区 |
广州话 |
P17 |
闽方言 |
福建、台湾、海南等 |
福州话 |
P18 |
(三)方言的发展趋势(略) P20
四、汉语拼音方案 P21
(一)方案的构成: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二)音节的拼写规则 P25—27
1、隔音字母y、w的使用
3、ü上两点的省略
4、区别e和ê
5、声调符号的运用
(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P27
1、按词注音,分词连写;
2、汉语地名中的专名与通名分写;
3、姓名分写,开头字母大写;
4、时态助词连写,结构助词分写;
5、单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形容词后带一个单音节词充当补语,要连写;
6、单音节词重叠要连写。
第二章 语音
教学要求:
1、掌握普通话语音的特点,纠正方音;
2、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普通话语音系统 P32
(一)普通话语音系统
1、语音系统 是指某种语言或方言中存在的全部音位、音位的归类以及音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简称“音系”。
2、音素和音节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音节:是人们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3、声母(22)、韵母(39)、声调(4)
声母表 P34
韵母表 P35
声调 P36
(二)普通话音系的特点 P37
1、音系特点
(1)音系简单;
(2)元音占优势;
(3)清辅音多,浊辅音少,没有复辅音;
(4)音节有声调。
2、音节结构的特点 P39
(1)音节结构表
(2)音节结构的特点
3、声韵调的配合规律 P40
(三)语音与文化的关系(略) P41
二、方音辨正(略) P43
(一)声母辨正:浊音改为清音;分清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分清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分清鼻音n与边音l;分清唇齿音f与舌根音h;该尖音为团音;读准零声母音节等。
(二)韵母辨正:分清前后鼻音;分清i和ü;分清o、e、uo;读准复元音韵母;防止丢韵头i或u;分辨鼻音韵尾n、ng、m。
(三)声调辨正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 P66
(一)测试对象:教师、公务员、宣传部门人员、高校学生
“以大中城市为重点,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
(二)等级标准:三级六等 P68
一级甲等(97分≤测试成绩)
一级乙等(92分≤测试成绩<97分)
二级甲等(87分≤测试成绩<92分)
二级乙等(80分≤测试成绩<87分)
三级甲等(70分≤测试成绩<80分)
三级乙等(60分≤测试成绩<70分)
(三)试卷构成及其评分要求 P69
1、单音节字词(100个单音节字词,共10分)
2、多音节词语(100个单音节字词,共20分)
3、朗读作品(1篇,400个音节,共30分)
4、命题说话(3分钟,共40分)
第三章 语汇
教学要求:
1、能切分语素并给语素进行分类;
2、认识合成词的特点,能从结构、理据方面对合成词进行分析;
3、认识汉语语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能分析词语的文化色彩。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素 P88
(一)语素的性质
1、语素 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2、语素与音节和汉字的关系
(1)语素和音节 P91
一个音节一个语素:如“北——běi、白——bá”
一个音节多个语素:如“xīn——心、鑫、新、欣、辛……”
多个音节一个语素:如“kěkǒukělè——可口可乐”
(2)语素与汉字 P89
一个汉字一个语素:如“山、河、我……”
一个汉字多个语素:如“花”
多个汉字一个语素:如“可口可乐”
3、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 P93—94
(1)形式上,语素具有单音节性特点;
(2)功能上,语素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
(3)意义上,语素具有复杂性特点。
4、现代汉语语素的分类 P100—106
项目 |
定 义 |
分类依据 |
类 别 |
举 例 |
语素 |
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其功能主要是构词。 |
从语音角度看 |
单音节语素 |
天、我、鸡 |
多音节语素 |
葡萄、沙发、亚热带 | |||
从功能角度看 |
成词语素 |
人、天、书 | ||
非成词语素 |
伟、阿、趋 | |||
从组合位置看 |
定位语素 |
阿婆、孩子、我们 | ||
非定位语素 |
天空、蓝天 |
(二)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 P94
1、区别
项目 |
语音形式 |
意义 |
功能 |
语素 |
单音节为主 |
不稳定、不明确 |
不能独立运用,构词为主 |
词语 |
双音节为主 |
稳定、明确 |
能独立运用,造句为主 |
2、联系(略)
(三)语素的识别:替换法 P98
替换原则:
1、必须全方位替换;
2、替换后意义不能改变;
3、必须保持语素意义和语素结构关系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