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黄 映
我们初三年级组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意识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帮助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促使我们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校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育人,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爱校如家,精心育人,无私奉献,赢得了广泛赞誉。那么,在新形势下,细看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感触颇多,它的每一条内容,是对教师职业精神最完美的引领。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现实自我的自觉超越。具体地说,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以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丰富的人类文化为渊源,以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趋美向善,修身正己,探理求知,奉献示范,向着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其价值取向是更加重视全体学生,包括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向高层次提高。既然教师的职业精神实质上是教师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反映,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升华,所以我们将“师爱”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那么,“师爱”如何体现于我们的教育与教学中?结合实践,我们觉得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 必须要“爱国、爱岗、爱生”
一直以来,教师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比喻: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是“春雨”,是“人梯”,是“灯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用什么比喻,都看到了教师的特殊性。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事业,用爱浇灌的事业。从事这份事业,就必须要“爱国、爱岗、爱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
首先我们强调“爱国”是最重要的精神和境界,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全国优秀教师讲话时谈到:“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因此,教师必须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肩负的重任和所从事的事业的崇高。
其次,我们认为“爱岗”是一种情怀和态度,也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和重要载体。对于教师而言,爱国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站好三尺讲台。只有爱岗才会敬业;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敬业是师德的核心;敬业精神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理解《规范》中的 “爱岗敬业”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我们要切实做好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立足本职岗位,就必须“爱生”。爱生。这是一份责任和期望,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向。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一个慈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不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是教育的源泉,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教师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关爱学生就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教师心中有爱,才会用爱去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有爱的体会和爱的行动。在教学相长中,我们与学生一同书写爱的诗篇。
二、 必须要“爱学”,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
《规范》中提出了 “终身学习”为师德的一条规范,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在。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面对的挑战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多。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虽然,有人认为这点对教师而言,是否过高,可事实也证明:终身学习理应是一名真正教师的必然选择,是教师适应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就在于,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雅斯贝尔斯曾经诗意地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因此作为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掌握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差异和发展差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我们有的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手边唯教材教参,架上仅资料试卷,堂前持陈年旧案,笔下无鲜活文章。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苦于被批评底蕴不足,由此可见,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师的学习要求,也是所有教师必须重视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惟有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走进学生心灵。
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教师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提倡健康向上的学习,书籍应成为教师终身的伴侣。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我们建议学校能更多地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读书沙龙等活动,将老师们自觉的读书行动和专业素养提高,以及与推动校园文化向多元化等高层次建设有效结合。
教育事业是培养和塑造青少年一代,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需要的事业。作为教师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心血,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影响和感染学生。真正树立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浇灌桃李的“师爱”精神。“师爱”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它凝聚着教师的多种精神,体现在我们教师伴随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中,同时体验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从事教师这份事业既要有拳拳爱国之心的抽象的爱,又要有无微不至的细小而具体的爱。我们是用爱谱写心灵的乐章,用爱谱写教育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