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陶冶情操
——五十四中学原高一(4)团支部争创一团一品总结材料
品味历史
我们支部的一团一品活动是围绕着“探索历史”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把握今天、开辟未来。有利于培养和弘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尊重历史、珍视历史经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了解历史,可以培养一种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传承历史文化。眷恋国土,让同根同生之华夏儿女落叶归根,让历史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是历史的价值,在于建构国民意识。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探寻历史的足迹。参观一大会址,城市规划局,踏足宋庆龄故居,走寻烈士陵园,感受外白渡桥……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上海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幢石库门楼房里,在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了解了不同于在上党校时所知道的那些领导人的光荣事迹,而是零距离地接触到了那时的场景,体会了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些人的革命精神。这些活动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革命家的爱国热情,那些历史的痕迹,不仅引我们深思,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印证。
历史是无法磨灭的,我们品味历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长阅历,培养民族节气,更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提高文化修养,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参观城市规划局,更是将历史与现代结合,不仅仅了解了那悠久的历史更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现在。
我们站在外白渡桥上,眺望远处的浦东风貌,不禁感慨上海那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它高速的发展,对于这座见证了上海百年变迁的历史性大桥,人们总有带着一种特殊的情缘。
外白渡桥是一位跨越了百年历史的“老人”,一座见证着无数经典传奇的沪上名桥。外白渡桥的每一颗铆钉,都浸满了灵气与精彩……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外白渡桥,至今其实已经是第三代桥了,在这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外白渡桥始终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外白渡桥记载下了这个城市荣辱兴衰,一面是黄浦江,一面是苏州河,历史就这么在脚下交融碰撞,拍打出一个又一个浪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品味民乐
我国的民族音乐,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它一直伴随着劳动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民族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民族音乐有三百多种说唱音乐,三百多种戏曲以及浩若烟海的民歌,还有几百种民族乐器。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而我们班的一团一品活动则是以民乐为特色,而使得开展的各色活动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体会。我们学校是以民乐为特色的,而我们班也可以称得上是个民乐班,很多同学都有民乐特长,而我们的活动则是把他们的民乐特长发挥出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围绕着我们的主题而开展的活动,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民乐,了解民乐。
而这些同学更是发挥了团员的作用,不仅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更是为活动的计划出谋划策,而且不怕苦不怕累,不仅在活动之前不辞辛苦地排练,而且即使是占用了平时的课余时间,可是他们从未抱怨过,反而用自己最出色的演出展现给同学们。甚至是生病了也还坚持要完成演出,就像这次的学农,最后的晚会本来是安排了民乐表演,虽然最后是因为场地的关系,没有演出,可是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们不顾自己生病,还是坚持留在基地,只是为了要保证那场演出,虽然最后没有办成,但是她们的表现就是她们最好的演出,让我们为之感动。而我们平时的相关主题的 活动中,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仅将民乐继承更是将民乐发扬,让我们更多的同学认识到民乐接触到民乐,这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仅是他们,现在有更多的同学对民乐有了兴趣,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自身也得到了锻炼。他们不仅是出色的乐者,更是一名优秀的团员,起了一个带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构成社会的个体的我们,是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出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所应该做到的。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仅品味了经典历史,感受了传统文化带来的意蕴,更是培养了自己的民族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悠久历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