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导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01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导读

2010109 教工大会发言)

具有深远意义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131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

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人民的期盼。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启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们要深入领会、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谋划未来、推动发展的大会。描绘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宏伟蓝图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近两年的智慧凝聚,正式颁布实施。

本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规格之高、参与人员之广、参加人数之多,这几乎是全体参会代表的共同感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省委书记、省长、市长、教育厅厅长、大学校长、职业院校校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企业代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中科院、社科院、科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各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713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做重要讲话的同时,全国428个分会场,共计45323人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聆听与参与。

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中教育,从公立学校到民办院校,从全部11个教育规划纲要战略专题组的组长到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代表参加。这传递了一个信号,这届大会是最大范围地统一全国人民教育观念和思想的重要大会,是明确未来十年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大会,是关系未来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盛会。

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发布。《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因此认真领会和把握《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实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形成过程。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指明了方向。20088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刘延东同志为组长、14个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同时,组织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和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在境内外先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余次,参与人员35000余人次。研究制定工作大体分四个阶段:一是调查研究阶段。从20088月至20092月,重大战略专题组开展36项专题调研;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省(区、市)和80多所高校全面调研;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平行调研;驻外60个教育处组进行国际调研;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比较研究;部署东中西部9省(区、市)开展分区域规划研究。同时,还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20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度调研。整个调研阶段形成500多万字的报告。二是起草论证阶段。从20093月至20102月,成立了专门起草小组,邀请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有关部委司局长、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直接参与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文本初稿形成后,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教育界人士等660多个单位、1800余名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建议6100多条。文本前后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20091月至2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发来信件14000多封。2010228328,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进行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直接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各界人士通过网络、媒体发表评论看法约249万条。四是送审完善阶段。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努力,教育规划纲要送审稿形成。201041555,温家宝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教育规划纲要送审稿。527621,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教育规划纲要送审稿。审议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根据会议精神,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对纲要文本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这次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体现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都是历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所没有的。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伟大实践。在近两年的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盼、意见和建议吸收到《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规划纲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教育规划纲要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和制定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全文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部分组成,共22章,70条,同时包括序言和实施两方面内容。

序言实施外,《规划纲要》的文本共分为四大部分二十二章共七十条。即八项发展任务、六项改革任务、六项保障任务。

(开头序言、中间四个部分、二十二章、70条、最后实施)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第四章 义务教育,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第六章 职业教育,第七章 高等教育,第八章 继续教育,第九章 民族教育,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开头序言主要介绍为什么要制定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和制定过程历经两年的时间,已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一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谋划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行动指南。《教育规划纲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上、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在世界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

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未来,推动发展,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纲要,把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基点和重大要求。 制定一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教情和人民需要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时代的召唤。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世情、国情、民情、教情。

世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长远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国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民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解决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教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教育自身发展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出台了教育方面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不断指引着我国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深入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创新。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6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五是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10个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希望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希望通过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20字工作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则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1. 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 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关键词

《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例如: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对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高校行政化倾向问题,对高考改革问题等。

下面我对《教育规划纲要》中涉及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解读

[关键词] 基础线软肋

[举 措] 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是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基础线未能实现。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同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关键词]择校热” “择校难

[举 措]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

如何遏止择校热择校难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为此要采取的相关措施包括: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的现实情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关键词]入园难” “入园贵

[举 措]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

近年来,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教育规划纲要》还将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发展重点,要求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入学

[举 措] 随迁子女有望就地升学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是我国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

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安置工作。2009年,全国99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已有五分之四在公办学校就读。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关键词]一考定终身

[举 措] 招考制度探索招考分离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这项改革主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有专家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权力” “学术

[举 措] 高校取消行政级别

政府管得过宽、学校被管得过死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教育规划纲要》在多个方面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为克服高校行政化倾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改革思路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关键词] 减负

[举 措] 中小学课业负担将有监测公告

孩子的书包为何这么沉?面对家长日益高涨的减负呼声,《教育规划纲要》将通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方式,为中小学生减负。以制度保证中小学减负。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在具体操作上,《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造成负担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也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很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育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关键词] 教师资格 师德

[举 措] 教师将有准入、退出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家长对教师资格、师德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

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软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举 措] 中职教育将逐步免费

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必需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关键词] 校园安全

[举 措] 加强师生安全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这是针对我国近年来不断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提出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去年在10省市开展的校园安全状况调查:溺水、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等仍是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此类事件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此外,针对我国许多学校只有门卫、没有安保的情况,《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06号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2024年招生简章